随着海淀区医药健康产业的迅猛发展,位于四季青镇巨山路188号院的北京四季青生命科技园正式开园,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里程碑,目前园区正处于火热招商中。园区总建筑面积13.64万平方米,由6栋企业独栋建筑围合而成,通过落地与空中连廊互联互通,形成“环型无界”的开放型产业空间,其设计理念与功能定位直指医药健康产业的未来需求。
前瞻设计 构建开放医药健康共享空间
走进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匠心设计的连廊和拱门,园区建筑采用深蓝色超白钢化玻璃幕墙,呼应“生命与健康”的主题以及“生命源于海洋”的寓意。同时,园区还融入了节能环保理念——双层中空Low-e玻璃有效降低能耗,透明安全栏板则让室内外景观浑然一体。中央下沉广场设计巧妙分隔商业配套与研发办公区,正积极引入食堂、咖啡厅、健身房等设施,满足企业员工多元化需求。6栋独栋建筑通过连廊无缝连接,不仅提升空间利用效率,更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产业链协同,形成“物理互通、资源共享”的创新生态。
园区地处海淀科技创新核心腹地,紧邻地铁六号线廖公庄站,800米范围内可快速接入城市交通网络。周边汇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及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形成“半小时智力圈”,可为园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与科研支撑。此外,园区周边临水、远眺西山,坐拥三山五园生态绿肺,工作环境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加分项。
“自园区正式开园以来,已吸引多家企业签约入驻,预计2025年6月底去化率将达60%。”北京四季青生命科技园总经理宋元明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进展远超规划预期,印证了市场对园区价值的认可。他进一步强调,到2025年底,园区将初步形成“生命科技微生态”,通过技术共享、资源互通与产业链协同,实现“企业共生、生态共荣”。“我们不仅提供空间,更致力于搭建一个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生态系统,让每一家企业都能找到成长支点。”宋元明说。
针对医药健康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园区可提供灵活的空间解决方案,即小至80平方米的孵化单元,中至2000多平方米的大平层满足发展中企业快速扩能增效,大至16000多平方米的总部研发基地,均可按需定制。同时,园区通过环境影响区域评估,配备P2级别实验室、小规模动物房等专业设施,覆盖研发、小试、中试全流程,为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企业提供“一站式”硬件支持。
全链赋能 形成医药健康产业生态新范式
北京四季青生命科技园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载体,更是医药健康产业创新生态的“催化剂”。依托海淀区政策支持与四季青镇“1+4”产业布局,园区聚焦医疗器械、医疗健康、生物医药三大领域,通过“三位一体”模式(医疗场景、专业园区、医养结合),推动产业集群化、协同化发展。谈及产业定位,宋元明表示:“医疗器械、医疗健康、生物医药是核心,但我们的目标是成为‘AI赋能医药健康产业先导区’。”他透露,园区已预留空间和资源,重点引入人工智能与医疗交叉领域的创新团队,推动AI技术在新药研发、精准诊疗等场景的深度应用。
“企业的成功,离不开生态的支撑。”宋元明介绍,园区正从两大维度完善服务:一是建设细胞与基因治疗平台等共性技术平台,降低初创企业研发门槛;二是打造涵盖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服务的“一站式”平台,破解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难题。
“我们不仅是房东,更是企业的战略伙伴。”宋元明表示,园区正积极完善四大服务体系(产业技术、企业综合、政企联动、物业服务)与八大服务平台(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财务服务、公关服务、市场营销、数据服务、金融服务),精准解决企业痛点。通过定制化的服务,加速企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北京四季青生命科技园的开园,为海淀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开放共享的空间设计、全链条服务体系与产学研深度融合,园区正成为技术突破、产业升级、人才汇聚的核心引擎。对于未来,宋元明充满信心:“已经建成投用的一期——北京四季青生命科技园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沃土,更将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引领全球医药健康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二期将在园区北侧打造的‘先进医学中心’将聚焦数字医疗与医工交叉领域,与一期联动形成医疗场景、专业园区、医养结合‘三位一体’的海淀医药健康产业新模式。”(记者 阚丽丽)
空间名片
北京四季青生命科技园
空间位置:海淀区四季青镇
空间规模:项目总建筑面积为13.6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由6栋企业独栋组成。6个独栋建筑通过4个落地连廊、2个空中连廊相连接,形成简约时尚的环型建筑风格,6个独栋建筑中央是错落有致的下沉广场,楼宇外围则建设环建筑群绿化带。
产业定位:园区聚焦医疗器械、医疗健康、生物医药三大领域,通过“三位一体”模式(医疗场景、专业园区、医养结合),推动产业集群化、协同化发展。
联系主体:北京四季青生命科技园招商部
联系电话:010-5635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