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北京市石景山区德育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正式启动“青少年道德赋能行动研究项目”。启动仪式由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主办、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分校承办。此次启动将为区域德育发展注入新动能,也意味着北京市青少年道德赋能行动研究项目进一步扩容,进入3.0版本。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石景山区将创新打造“市级指导—区级统筹—校本实践”三级联动机制,设立区级道德赋能工作室,建设7所校本研修基地,推动形成区域教育实践共同体。此外,将编纂《石景山区青少年道德赋能行动研究实践范式》成果集,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石景山经验样本”。
何为道德赋能?即教师以“青少年蕴藏巨大潜能的信念”为研究假设,开展道德赋能学生的行动研究。该项目聚焦于“道德赋能”这一创新理念,以“青少年蕴藏巨大潜能的信念”为研究假设,将12至15岁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这一年龄段学生个人内在的智力、道德和精神潜力,致力于助力他们培养精神和智力成长所需的各种能力,进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据研究项目负责人、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介绍,此次研究以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苏娜博士的《青少年道德赋能行动研究框架》为文献参考和逻辑起点,教师将选取其中研究要素设计方案,付诸行动并反思磋商。
会上,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分校、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分别发布青少年道德赋能研究项目工作方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分校等实验校将依托市级理论支持,针对青春期学生认知特点,破解社会责任感薄弱等成长难题,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品德发展”双螺旋机制。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计划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以区域为延伸”的德育生态体系,通过学科协同、案例研发、三阶段课程实践,探索可辐射的青春期道德赋能模式,助力德育从“经验型”向“科学化”转型。
会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分校初三(1)班开展了一场以 “向阳而生——压力下的生命绽放”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旨在帮助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正确应对压力,实现道德赋能与个人成长。学校教师于娜表示,通过体验式设计,如吐槽大会、潜水艇试验等互动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激发了情感共鸣。谢春风表示,新时代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归根到底要落脚到体现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上。道德赋能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规律化特征,其本质是“探索一些新的途径方式,新的理念”,从操作层面突破传统德育困境,使教育入心而外化于行。
据介绍,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牵头开展的“北京市初中生道德赋能行动研究”项目自2011年启动以来,先后有来自西城、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通州、大兴、怀柔等区的200多位教师参与项目研究。目前,该项目成果已经集结出版了两本专著。
2024年2月第三期项目进一步扩容,采取“一区一校一课题”深入推进的策略,在西城、海淀、通州和石景山区继续实验,组建“1位市区专家+1位德育干部+9位班主任”的校本团队,由苏娜、任敬华、何晓红、侯玮、王瑞、高伯武、宋雪等专家给予专业指导,形成北京市159中学、北京理工大学附中、通州区第六中学、京源学校等四所青少年道德赋能行动研究联盟。未来,各校将进一步拓展理论视野,在苏娜博士和市区德育专家的指导下,开展有组织、自组织课题研究,采用示范课交流、参与式学习工作坊、教育现场研讨会、学校调研与教师陪伴等方式,推进项目研究工作,不断为青少年进行道德赋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需求。
(采写、摄影:付磊;编辑:王小艾;复审:郝彬;核发: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