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里的治理答卷
初春的五道营胡同,青砖灰瓦间飘着咖啡香与非遗手作的烟火气,这条不足500米的街巷里,商户与居民的共生故事正在续写新章。聋哑人张女士在纳喜工坊专注勾勒金丝,志愿者王大姐的“服务先锋队”穿梭于客流,京兆尹门口的“暖心驿站”里环卫工人捧着保温杯与居民唠家常……这些烟火气的片段,恰是五道营社区以党建引领培育“商居共融”生态的生动注脚。
根系深扎
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
“过去是‘你开你的店,我过我的日子’,如今成了‘你添把柴,我续把火’。”五道营社区党委书记孙剑波站在胡同口道出治理转型的密码。
社区党委以“1+4”温馨天天党建品牌为抓手,构建起“党委统筹、四方联动”机制,将单向管理转化为“需求共商、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共建生态,走出了一条“商户发展有温度、居民生活有质感、基层治理有力度”的特色之路。数据显示,2024年至今,社区累计为商户解决难题近百件,居民对社区治理满意度提升至95%。
“商居共融交流会”上,噪音扰民、商户占道等矛盾通过商居自主协商化解;“馨商‘道’·商居共融行动”中,商户与街道残联结对,诞生了“残疾人就业工坊”等特色项目。“双向奔赴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机制创新。”孙剑波举例,2025年社区将与街道甜葡萄“时间银行”项目进行深度合作,将志愿服务转化为可量化的温暖循环——居民积攒的志愿时长可兑换商户特色服务,商户参与社区共建则能获得精准客源导流。“这不是简单的利益交换,而是价值共鸣。”孙剑波说。
非遗工坊
从“输血”帮扶到“造血”新生
走进纳喜手作工坊,聋哑人张女士正将金丝嵌入珐琅釉料,制成一枚胡同主题书签。“我现在已经是工坊的技术骨干了,不仅学到了技术,也提高了月收入。”她用手语“说”出蜕变。
2024年去年11月,负责人程頔提出“残疾人就业工坊”设想,社区迅速联动街道残联,打通“需求收集—资源对接—项目落地”闭环,在社区穿针引线下,已帮助11名残障人士实现“造血式”自立。
“我们开发‘胡同故事’系列文创,不仅能帮助弱势群体,也提升了自身品牌形象。”程頔坦言,“最动人的不是销售额,而是人心的相互照亮。"旅游旺季商户服务先锋队的居民志愿者们主动协助疏导客流,商户则开设免费手作课堂丰富居民生活,寒冬腊月为孤寡老人熬制腊八粥。这种共生逻辑下,生意和人情都在五道营社区里扎了根发了芽。
社区共生
你为我“撑伞”我为你“点灯”
突如其来的雷雨中,京兆尹店员招呼避雨居民入内歇脚,志愿者老王则帮着商户收整外摆桌椅。“过去是物理空间的邻居,现在是情感维度的家人。”老王这样理解变化。社区组建的20人“服务先锋队”,既是旅游秩序维护者,也是应急响应搭档,更是商居互动的“温度传感器”。
这种共生智慧已渗透五道营社区街巷肌理,商户为居民定制专属伴手礼,居民协助商户清扫门前落叶,社区推出“一店一策”协调外摆空间、解决临时停车……“我们不再计较‘谁付出更多’,而是思考‘如何一起更好’。”孙剑波感慨道。
向未来扎根
构建可持续治理生态
面对空间紧张、经营时段冲突等挑战,五道营社区正探索更深层次的破题之道。孙剑波透露,未来将搭建“居商共融交流会”常态化平台,推动商户与居民共同设计“社区特色邻里节”“绿色社区共建”等项目。
同时,制定并完善 “居商共融” 相关制度,明确双方在社区治理中的权利与义务,建立纠纷调解机制,当居商出现矛盾时,由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和商户代表组成调解小组,依据制度公平公正处理,维护双方合法权益,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将治理效能切实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从来不是单选题。”孙剑波认为,当党建的根系深扎基层土壤,商户与居民“双向奔赴”,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藏在'你中有我'的共生美学里。
五道营胡同的治理智慧,藏在纳喜手作工坊的珐琅釉彩里,藏在“暖心驿站”的一杯热茶中,更藏在居商相视一笑的默契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党建引领下细水长流的共建共情。或许,城市治理的温度,正是由这些“家门口”的温暖合力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