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唱”之利,“限时”之益
2025-04-14 17:5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读到《音乐周报》刊发的《清唱新政第二年,这些“坑”还没迈过去》《“限时8分钟”,合理吗?》两篇文章,深受启发。回想起自己在30余载声乐教学和20多年的合唱教学中,面对学生们音准、节奏等基本功问题而不得不在声乐课和合唱课中进行视唱教学的场景,感慨尤深。笔者认为,“清唱”与“限时”政策的实施,为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特别是合唱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可以说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发展。

“清唱”揭短:

夯实基本功的关键

“清唱”暴露了高考音乐教育短板。歌唱家马金泉在《众议“艺考清唱”,我问AI怎么看》一文中谈道:“归国执教至今,让我感到头疼的不是我们声乐学生的嗓音条件,而是我们的学生音乐基础不灵的问题。……在我的声乐教学和讲学实践中,遇到过很多已经考入音乐院校,甚至到了本科五年级、研究生阶段视唱、听音仍不灵的学生,更有甚者,直到毕业仍处于基本不识谱的状态,声乐课几乎变成了视唱课、练耳课。”任丽华则在《清唱新政第二年,这些“坑”还没迈过去》中揭示了当下艺考生及辅导教师对基本功的忽视造成的严重后果。在高考音乐备考的大环境下,为了追求考试成绩,部分学生和辅导教师过度聚焦于应考曲目,采用机械性的训练方式,而忽略了音准、节奏等基本功的扎实培养。

“清唱”戳到了我国声乐教育的软肋。网上流传的《关于声乐艺考“清唱”的优点与缺点》中提到,“清唱”的考核方式让人联想到法国巴黎高等国立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声乐考试第一轮:先考视唱练耳。视唱练耳不过关,连“张嘴”的资格都没有,第二轮才是专业。毕业考试同样如此。笔者在此斗胆假设:如果现在来一次突击考核抽查,我们国内高师音乐在校生的合格率会怎样?

“清唱”促进音乐感知能力提升。合唱课上,清唱要求学生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演唱以及与其他声部的配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在清唱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聆听自己的声音,感受音高、音色的变化,同时还要关注其他声部的旋律,从而更好地把握整体的和声效果。这种对音乐的深度感知和理解,是合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通过持续的清唱训练,学生能逐渐提高自己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更好地参与合唱表演奠定坚实基础。

“清唱”培养独立演唱能力。对于未来要成为音乐教师的高师学生来说,具备独立演唱能力至关重要。清唱训练能让学生摆脱对伴奏的依赖,学会依靠自己的听觉和节奏感来准确地演唱。在未来的音乐教学工作中,虽然时代的进步已经让部分落后地区的音乐课堂也配备了键盘乐器,但是,教师依然可能面临各种教学环境和条件限制。因此,拥有独立“清唱”能力,能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自信、更从容地进行示范演唱,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演唱指导。

高师合唱教学现状

合唱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里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对学生音乐素养的综合磨砺,更是培养未来音乐教师团队协作、艺术审美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

然而,当前高师合唱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长期存在:没有了伴奏的掩盖,学生在高考训练阶段遗留的基本功问题一一浮现,如音准飘忽不定、节奏把握混乱等,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推进。学生音准、节奏等基本功的薄弱,使得教学重心不得不倾斜到基础技能的反复打磨上。在不少课堂中,合唱课甚至无奈地变成了视唱课,这无疑严重偏离了合唱艺术的核心价值。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合唱教学的质量,更让学生难以真正领略合唱艺术的精髓,也为未来他们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埋下了隐患。

理想的合唱教学,开始的环节应该是这样的:学生们在课下把各自声部唱熟练,上课后按照合唱作品结构(柱式混声合唱或者复调合唱),各个声部在音准、节奏基本无误的情况下有序用声音呈现,然后,合唱教师再根据每个声部在发声和语言方面的表现力进行点评指导。如此,学生们才有充分时间感受充满团队协作能力、乐趣和创造力的合唱艺术的真谛。但现实是,教师们不得不将大量课堂时间用于分声部的视唱教学,而对发声技巧、声部配合,特别是合唱指挥等方面的讲解和训练不够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合唱艺术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认识,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不久前,笔者的几个学生作为学院优秀代表到几所中小学参加乡村中小学合唱培育工程。面对音乐基础薄弱的中小学生,他们在手把手教唱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心慌手乱、勉强胜任,也切实体会到了音准、节奏等基本素养的重要性。

此外,当前国内学校合唱受训练重点、选曲偏好等因素影响,普遍更擅长表现柔美抒情的作品,而对需要强烈力度与节奏冲击力的作品的演绎能力相对较弱,可以说是阴柔有余、阳刚不足,面对快速有力、激情澎湃的作品应对乏力。这不利于未来国民素质的培育。而合唱比赛的“限时”要求,会对这种现象加以扭转。

“限时”破局:

提升演唱技能的利器

“限时”是对演唱速度与流畅性的挑战。吴可畏在《“限时8分钟”,合理吗?》中对合唱比赛“限时”政策的探讨,切中了当前合唱教育发展的要害。合唱比赛“限时”政策的实施,对学生的演唱速度和流畅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首合唱作品的演唱,学生需要更加熟练地掌握作品的节奏和旋律,提高演唱的速度和流畅性。这种“限时”的压力能促使学生在日常训练中更加注重演唱速度的练习,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有效提升演唱技能;能极大地提高合唱课教与学的质量,有利于高师合唱课堂向真正的合唱艺术靠拢。

“限时”能推动演唱技巧的精进。笔者在声乐技巧小课布置作业让学生们自选歌曲时,他们很少主动选择速度快的作品,说是“驾驭不了”,其实是因为基本功力欠缺。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原谱快板段落每分钟116拍,却常被放慢至96拍,原有的喜悦欢快的韵味无法呈现。为了在“限时”内完美地呈现独唱或者合唱作品,学生不得不对演唱技巧进行更加深入的钻研和练习,需要学会如何更加高效地运用气息,控制发声的力度和音色,以确保在快速演唱的过程中,声音依然保持清晰、稳定。同时,限时要求也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合唱团队之间的配合默契,通过不断的磨合,实现各声部之间的无缝衔接,提升整体的演唱水平。

“限时”可以培养应变与抗压能力。在“限时”演唱的情况下,学生难免面临一定的心理压力,而这恰恰能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在未来的音乐教学工作中,音乐教师也会面临各种突发情况和教学压力,具备良好的应变与抗压能力能使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通过合唱比赛限时训练,学生能够逐渐适应这种压力环境,学会在紧张的氛围中保持冷静,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高师合唱教学应以此为导向,结合教育部新出台的美育政策,明确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充分体现师范性。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与学的观念,让他们明白合唱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合唱演唱者,更是为了教会未来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怎样授课,而不是把合唱课上成视唱课、排练课。随着教育部美育政策的深入推进,各高校对高师合唱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有理由相信,高师合唱教学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清唱”不单单可用于高考选拔,还应出现在国内普通高师院校的声乐特别是合唱课堂,让越来越多的未来音乐教师们在拥有扎实基本功的前提下,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走向社会音乐所需之场所,在“限时”政策的规范下,推动合唱艺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普及与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和国民领略到合唱艺术的魅力,让曾经困惑很多人的音准不准、节奏不稳的尴尬局面销声匿迹,让激越奔放、高亢有力、热情欢快的歌声穿行在优美抒情、轻声细语、舒缓浪漫的歌声里。

李荣华/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