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小编带您盘点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五刊”2025年第4期卷首语,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教育领域的前沿动态和热点话题吧!
让学生爱上学校
文丨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 申英利
亮点金句
早期学习环境中的矛盾与风险
文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黄进
亮点金句
儿童天生就有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果我们认可这样一个前提,那么早期学习就该是一件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教育要做的,就是让环境、材料、人际互动成为对儿童天生求知态度及倾向的回应和支持。但是,现实中往往存在很多困难,其中之一就如同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的议论:“早期学习活动是在一个周围充满矛盾的环境中进行的,因为它经常成为取得父母满意或喜爱的一个渠道,或者成为对同伴竞争武库中的一件武器,结果使这种学习变得代价很高,或者变为一种求生本能的冲动。”
那么,为何儿童的学习环境会充满矛盾?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成人的教育意识往往与儿童的兴趣、好奇心不能契合。我们对儿童的学习路线和目标,往往有一个清晰的设计和规划,它们来自一个理性的、成熟的人的头脑,而不是出自一个充满灵性和诗意的新生命的心灵。这并不是说这二者本该隔离,而是说,如果我们明了心灵有它自身的生命能量和运动节奏,就应该将体察它的意图和兴趣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理解儿童在想什么,以及为何这样思考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去反思、调整,甚至推翻、重建我们原有的教育目标,通过交流互动与活动环境创设去推进儿童进一步的思考和体验,这才是这二者可能达到的协调和融汇的状态,也才能实现对儿童学习的支持和引领。
在一个充满矛盾的环境里,儿童的心灵往往被迫处于分裂状态。杜威曾将带有生长意义的儿童的本能进行了划分。其中,儿童既具有强烈的探索本能,又有缔结亲密关系的渴望。理论上而言,这两种本能是可以形成合力的,但不适宜的环境会导致它们之间处于冲突状态。当孩子们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而又怕失去父母亲的爱和教师的赞赏时,他们不得不压抑和扭曲自己真正的探索本能,用符合成人期待的方式去行动。毕竟对于年幼儿童来说,成人的爱和认可就像空气和水那样,是生命中更为急迫的、核心的需求。而到稍大一点的年龄,胜过伙伴、获得群体中的优越感,也将成为他们对自我价值进行确认的重要力量。在一个成人目标导向以及充满竞争的环境里,为了得到这一切,他们不得不付出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代价。
这对于未来意味着什么呢?布鲁纳继续分析:“那些同概念和观念相联系的感情的联接,常常在下面的含义上变得很有力量,并且相当顽强,儿童把它们继续保留在他们的幻想之中,而且后来在学校环境中起到了干扰他们思想的作用。”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早期经验的影响是巨大的,儿童从此将知识、概念的学习,与求得他人的关注、认可牢牢联系在一起。当真正开始学校里的学业学习时,他们不再能找到知识本来能激发的求知欲、好奇心,以及由之带来的巨大的惊喜和满足,不再能体验知识发生和建构过程中的人类智慧,教育者也只能不断依靠奖赏和排名来推动他们进入后续的学习进程。
好的学习环境能引导儿童的各种本能和渴望形成合力,让心灵处于一种统整的状态,在心灵伸展到世界中去的同时,又不断返回滋养它自身。对世界的好奇与对人类的爱融为一体,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基础教育评价改革:
破局之道在“诗外”
文|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朱德全
亮点金句
成为π型教师
探索学习样态变革的更多可能
文丨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秦红斌
亮点金句
从擅长推理的DeepSeek,到可以独立解决复杂任务的Manus,人工智能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汹涌而来。在技术加速已突破摩尔定律的今天,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给教师诸多的焦虑与挑战。
当一个技术还没有被掌握,新技术又开始迭代,教师们在为科技飞速发展感到欣喜的同时,不禁感叹:学习的进度永远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同时也发出了自问:如何应对技术带给教育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从具有垂直领域的专业背景、广泛的知识面和合作能力的T型教师,向具有多种能力、复合型竞争力的π型教师转变,以胜任推动学习样态变革和教育创新的使命。
首先,坚守教育初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展,教育的核心始终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未改。人工智能虽然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了学习的内容,但是提升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需要教育者牢牢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滋养学生心灵、塑造学生品格、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燃学生探索未至之境的火焰,引领学生创造光明的未来。
其次,学用人工智能,理解技术意向,寻求赋能融合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场景,创造了全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学习模式和价值体系,推动着教育的适应性变革。教师不仅要主动学习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将新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实现提质增效、方式变革。在技术运用中,要理解技术意向性,知道技术产生之初被赋予的使用性意义,并在发挥技术赋能、支撑和重塑教育功能的过程中,明确技术运用的导向性意义,培养学生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复杂系统决策力、情感与意义构建力、元学习能力等,造就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同时,教师也要时刻保持技术批判思维,让技术为我所用,做技术的主人。
再次,把握变革方向,升级认知维度,擘画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作为工具进入教育,为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可能。然而,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当我们为解决教学问题而选用技术时,我们会发现,正在使用的技术瞬间就会被功能更强大的技术超越,让人迷惑和应接不暇。作为教师,在使用技术前,一是要自我追问:为什么要使用技术?使用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如果不使用技术是否能解决?结合技术意向性来选择最恰当的技术。二是升级认知维度,跳出工具的窠臼,从学习方式变革的维度筹划技术的教育运用。紧紧把握教育变革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让技术服务于学习样态构建中的问题解决,而不是一味地追着技术去跑。这样,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才能有效落地。随着大语言模型、智能体等技术的加速发展和融合应用,将人工智能全面融入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探索实践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在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宏大蓝图下,教师应不断适应新技术、探索新模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技术观、应用观,主动化解焦虑、拥抱变化。当我们将目光聚焦育人方式时,教师仍处在教育的核心地位,技术将处在教师的掌控之中,为我所用。
以多维视角审视“ 双减”:
构建教育新生态
文丨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操太圣
亮点金句
对“双减”问题的理解,既要站在具体治理技术的角度去思考,也要适时跳脱出来,站在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审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我们身处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未来受到了威胁。诚如有研究者(Simon Gibbs, David Leat, and Wilma Barrow,2023)呼吁的那样,“当政治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继续无法避免全球灾难时,我们想知道教育和教育家是否有更好的作用”。在其看来,教育的状况和它对参与其中的人的作用,以及它可以为未来做什么,对文明的未来至关重要。因此,他们希望所有参与教育的人能够停止他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去反思和讨论教育可能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更大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减负”议题,显然也是因为“过重的学业负担”不仅仅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阻碍了我们对教育的深入思考,更破坏了我们对教育之于社会发展所扮演重要角色的期待。
回到教育之育人的基本功能来思考,判断育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走向成功的可能,而教育的所作所为就在于创造条件,让每个人的潜能都有机会得到释放。麦克默里(John Macmurray,2012)还提出了“人的悖论”,即“虽然我们生而为人,但我们也必须学习成为人”。在其看来,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生活,即学习在社群中生活。因为“在这方面的失败是根本性的失败,不能用其他领域的成功来弥补 ;因为我们与他人建立完全个人关系的能力是衡量我们人性的标准。”可见,教育固然是每一个孩子及其家庭之私人领域的事情,但公共性才是公共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学校更要为地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培育英才。
学校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他们需要基于治理的理念参与到学校教育的讨论中去。而且,由于教育的公共性,他们的讨论需要基于“公共善”的理念进行。这也为讨论构建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教育治理体系提供了思路。概括而言,需要基于全面协同的理念,从以下五个维度去思考和构建有效“双减”的教育治理新体系。
其一,在价值理念层面,需构建系统化育人目标体系,树立以人为本、五育并举的价值导向,摒弃利己主义、优绩主义“迷思”, 自觉担负“减负增效”责任,重塑每个公民多元合理的成功观和协同一致的变革观。
其二,在政策制定层面,需从外部管控转向内部治理,以现阶段“减负”需求为导向,通过动态调整权责清单、规范属地管理边界,制定一揽子考虑到区域、社群、学校、学生差异性的方案,实现资源精准下沉。
其三,在主体行动层面,应坚持政府主导、学校本位、社会协同的原则。通过整合在地社群、教育培训机构及评价机构等多元主体资源,制定协同推进方案,形成政策支持、专业指导与实践创新的联动机制。
其四,在机制运行层面,积极出台监察、问责、评估、协调方案,运用大数据平台实施全周期管理,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能动作用,保障政策运行规范、顺畅。同时设置情境响应机制,形成制度约束与灵活应变的双向平衡。
其五,在供需保障层面,教育主管部门会同各级各类部门,通过文件、方案、通知等形式,在民生调研、服务供给、资源配置、科研引领等方面给予保障,为持续巩固“双减”成果,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综合丨《北京教育》《学前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学研究》
责编丨唐莉莉
复审丨云凯杰 终审丨张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