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巴赫?
2025-04-16 13:0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1岁捷克钢琴家折桂

3月21日,2025德国莱比锡巴赫国际钢琴比赛于德国莱比锡落幕。21岁的捷克钢琴家扬·切梅拉(Jan Čmejla)以兼具技术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演奏夺得冠军。莱比锡巴赫国际钢琴比赛自1950年创办,至今已有75年历史,是一项全球知名的音乐赛事,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巴赫作品演奏比赛。

巴赫故乡与钢琴竞技的圣殿

本届比赛评委

作为巴赫的故乡,莱比锡不仅是巴洛克音乐的精神原乡,更是当代音乐家追溯历史风格、挑战艺术高度的竞技场。本届比赛由莱比锡巴赫档案基金会主办,联合门德尔松音乐与戏剧大学、博兰斯勒钢琴制造商等机构,并获德国联邦政府文化与媒体专员及萨克森自由州资助。评委会中除了评委会主席、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瓦内莎·拉塔赫(Vanessa Latarche)、利兹国际钢琴比赛获奖者索菲娅·古利亚克等,还有来自中国的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韦丹文。

比赛时间为3月13日至21日,恰逢巴赫诞辰340周年全球纪念活动的高潮。这一时间节点的选择,既是对巴赫音乐遗产的致敬,也赋予赛事更深的历史厚重感。来自全球的27名决赛选手(从初选中严格筛选)在此展开角逐,争夺最高荣誉“巴赫奖得主”称号。最终,21岁的扬·切梅拉不仅斩获一等奖(奖金2万欧元),更独揽三项特别奖——莱比锡瓦格勒公司定制服装、Genuin Classics唱片合约、观众奖及骑熊士出版社乐谱奖,成为本届赛事最大赢家。二、三等奖分别由捷克选手马雷克·科扎克(Marek Kozák)、以色列选手玛利亚姆娜·舍林(Mariamna Sherling)获得。

三位获奖选手

该比赛的另一大吸引力在于与世界闻名的莱比锡巴赫音乐节深度合作。音乐节与比赛的艺术总监迈克尔·莫尔(Michael Maul)介绍,一等奖获得者扬·切梅拉将于今年6月12日在莱比锡巴赫音乐节期间于布商大厦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三位决赛选手将于今年6月1日与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合作,演绎巴赫《d小调三钢琴协奏曲》(BWV1063)。而在2026年巴赫音乐节期间,三位选手将与门德尔松室内乐团同台演出。

扬·切梅拉
玛利亚姆娜·舍林
马雷克·科扎克

对于比赛的乐器选择与选曲,迈克尔·莫尔介绍道:“我们并没有采用如羽管键琴的时代乐器作为比赛要求,这个比赛更加看重音乐性,欧洲如今有专门的时代乐器比赛。在选曲上,预选视频需包含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前奏曲与赋格、19世纪炫技练习曲及自选曲目。第一轮新增了肖斯塔科维奇《前奏曲与赋格》(Op.87),让巴洛克与现代复调‘对话’,这是考验选手对不同时代风格的把控。决赛则要求演奏巴赫《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BWV903)及一首古典浪漫派协奏曲,如贝多芬、门德尔松或舒曼的作品(乐团为莱比锡中德广播交响乐团),旨在综合展现选手的宏大叙事能力与乐团协作技巧。”谈及钢琴家席夫刚刚在中国演出巴赫协奏曲,他说:“或许五年后的下一届比赛,我们会在半决赛中选用这些优秀作品。”

赛事期间,布商大厦音乐厅、门德尔松故居等历史建筑成为演出场地,选手的练习室亦向公众开放。此外,MDR广播电台对比赛全程直播,使全球观众得以同步感受现场魅力。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决赛的曲目与演绎极为有趣,三位选手演奏的作品——无论是巴赫、门德尔松、舒曼还是格里格,皆与莱比锡这座城市紧密相关。作为“音乐之都”,莱比锡通过巴赫比赛进一步巩固其文化地标地位,值得我国城市在举办比赛时借鉴。

我们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巴赫

这个比赛也让我们思考:巴赫在当代意味着什么?毕竟巴赫作品是每一个钢琴初学者都会接触的内容,弹到最后,他的精神境界又是最难诠释的,其乐谱也常因历史信息缺失等原因而变得神秘莫测。

谈及当今学习和演奏巴赫作品的意义时,韦丹文说道:“演奏巴赫需通过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协调,实现音色的层次化与声部对话,这对培养钢琴学习者的技巧与音乐逻辑至关重要。例如,在《平均律钢琴曲集》中,慢速练习可提升手指对键盘的掌控力,为复杂曲目奠定基础。”巴赫谱面极少标注表情记号,赋予演奏者广阔的诠释空间。韦丹文强调,学习巴赫需结合历史背景与乐器特性(如羽管键琴与现代钢琴的差异),理解装饰音、速度选择等风格的多样性。这种开放性促使学生发展个性化表达,同时兼顾巴洛克音乐结构的严谨。巴赫还是最考验品味的音乐:“装饰音的选择、声部层次的调配也是对演奏者音乐品味的考验,味道都在这里面。现在很多年轻演奏家演奏巴赫都过于雕琢细节,经常会破坏整体的结构,这是演奏巴赫时需要十分注意的。”

韦丹文说:“对于音乐家来说,莱比锡这个巴赫生活过的地方,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这项历史悠久的比赛同样如此,肖斯塔科维奇曾出任首届比赛评委。这次比赛很有挑战的一点在于决赛选手须在乐队协奏前完成独奏,这对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技巧稳定性是极大考验。”

肖斯塔科维奇曾出任首届比赛评委

他认为,本次比赛冠军扬·切梅拉的音乐中有着恰如其分的狂热,“巴赫的音乐并非冷冰冰的,其中有很多有温度的内容。评委们对于这位冠军的意见很统一,在前几轮比赛中他也一直成绩领先。”相较之下,三等奖以色列选手玛利亚姆娜·舍林有些用力过猛,二等奖捷克选手马雷克·科扎克则显得四平八稳。比赛结果也证明,巴赫的音乐绝非在“音乐博物馆”中,他的音乐演绎优劣仍然取决于音乐表现力。

迈克尔·莫尔则意味深长地说:“获胜者在三轮比赛中证明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巴赫是任何严肃音乐家的基础,也是永恒的试金石。”

张听雨/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