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南北各有一对华表,均为汉白玉雕制,是现存古代华表中的精品,建于明永乐年间,已有近六百年历史。它屹立在一米高的须弥座上,通高约八米,柱身周长两米有余,每根石柱重约二十吨。挺拔笔直的石柱上雕有蟠龙流云纹饰,上部横插一块石片,石片上有祥云的浮雕,仿佛高大的柱身直插云间。柱顶承露盘中,蹲坐着一只名为“朝天犼”的奇异怪兽,是诚实守信的化身。
天安门前华表(南侧) 刘明月摄影
民间传说的犼,是一种神兽,很有灵性。它密切注视着帝王的行踪,并时时加以劝诫。天安门南面华表上的一对石犼面向北方,叫作“望君出”或“望帝出”。它们似乎在提醒说:“君主呀,你别沉湎在舒适的皇宫里享乐,应该出去了解世风,体察民情!”天安门北面华表上的一对石犼面向南方,名为“望君归”或“望帝归”,它们似乎在提醒说:“国君呀,赶快回宫料理政务,谨防宫内生事啊!”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15日清晨,天安门前发生激烈战斗。当时,美国军队炮兵中尉苏墨莱尔用粉笔在大清门上画出记号,命令炮兵抵近射击。轰开门扇后,又推进至广场,疯狂地向天安门城楼连放数炮,轰坍了宫墙,西侧华表顶端也被炸掉一块,随后端门也被大炮轰破。由于美军接到联军禁止一国独占皇宫的命令,战火才停息在午门之前。
慈禧太后的侄孙叶赫那拉·岳超,在1900年8月15日慈禧逃离北京,及1902年1月7日返回北京时,都曾随行护卫。他在回忆录《庚子—辛丑随銮纪实》中说,护卫慈禧经天安门返回皇宫那天,见到“天安门随意刷抹红灰,仍可见累累弹痕,端门亦然。可见当时义和团及清军抵抗之烈”。
那场战斗中,天安门前西侧华表上靠近顶端处被炮火损坏。侵略军撤走之后,京西房山县的一位老石匠对损坏部位进行精心地修补,在伤残处嵌入另一块石料,并依原样雕刻了纹饰。但后嵌的石料,色泽明显偏白,而且镶拼之处留有明显的接缝,这也是列强侵略中国留下的罪证。
来源:《华表史话》
作者:高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