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2025年昌平区校园体育节在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举办。记者了解到,昌平区将在20所条件成熟学校率先实施“体育选项走班制”试点、研发4课时的健康教育课程,在30所试点学校探索“体心融合”育人路径,通过构建“大健康”育人体系,打造高效体育课堂,丰富阳光体育场景,构建全员参与赛事体系等举措,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
据介绍,昌平区将研发4课时健康教育课程,融合运动、卫生、心理、营养知识,结合学生喜爱的影视作品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启动“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干预”课题研究,选取30所学校试点,体育与心理教研员联合制定方案,探索“体心融合”育人路径。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每学期举办2次家长体育工作坊,与社区共建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宣传、艺术活动展示平台。
在体育课堂教学方面,昌平区将在20所条件成熟的学校率先实施“体育选项走班制”试点,初中男女生分班、高中模块化教学全覆盖,构建“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确保每位学生掌握2项运动技能。在体育课强度上,落实“汗水课堂”标准,体育课群体运动密度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不低于50%。建设区域特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将足球纳入必修内容,高中开设“三大球”模块课,鼓励手球、武术、健美操等特色项目,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同时,昌平区还将升级“阳光体育”模式,大课间推行“10个项目轮换制”,将大课间融入民族传统体育和新兴运动。落实校园长跑制度,每年组织全员参与冬春长跑活动。鼓励学校探索科技赋能智慧体育,创设“非结构化课间15分钟”,利用走廊、墙面设置迷你运动区。
作为全国足球和篮球特色学校,昌平实验二小呈现了生动的校园体育实践案例。“昌平实验二小已经连续12年开展班级联赛,本学期已经进行了156场,班级联赛已经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学校校长李小平介绍,昌平实验二小以体育课程为核心,以校园联赛为重要载体,以体育为杠杆,将各学科融入体育教育,撬动五育融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当天,学校举办了两场足球班级联赛和一场篮球班级联赛。场上,运动员挥汗如雨努力拼搏;场下,师生们喊着整齐的加油口号,并挥舞着手中自制的加油道具为比赛队员加油助威,成了操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学校围绕体育赛事课程、博物馆课程、西游课程呈现了14节课,展示了以“体育”为小切口进行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现场,昌平区体育节正式开幕。后续,昌平区各学校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
(采写:张广林;学校供图;编辑:赵翩翩;复审:郝彬;核发: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