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暖风和煦。垡头街道聚焦残障人士职业康复与社会融入,自2月以来,每周三举办“花为媒”残疾人职业康复基地开放日活动,吸引地区残疾人、职康站学员及居民共计400余人积极参与。
指尖生花
花艺课堂里的生命绽放与循环生长
开放日以“花事疗愈+技能培育+公益循环”为理念,让残障朋友在与花的互动中收获成长,更见证生命与善意的双向奔赴。
永生花韵·定格时光
面向地区残疾人开展的永生花制作课堂上,花艺师细致讲解玫瑰、洋桔梗等花材的脱水封存工艺。学员们轻捻花枝,将绽放的花朵嵌入玻璃罩或相框,搭配尤加利叶、满天星点缀。
“永生花不会凋谢,就像我们对生活的热情永远保鲜。”一位职康站学员捧着自己制作的永生花摆件,眼中闪烁着自豪。
多肉萌趣·掌心绿语
分两场开展的多肉种植活动,分别面向职康站学员与地区残疾人。园艺师带来玉露、蓝石莲等多肉品种,现场演示配土、移栽、造景技巧。学员们小心翼翼地将多肉植物植入陶盆,用彩石、小摆件打造专属“迷你花园”。
“多肉不用频繁浇水,却能一直生长,就像我们在康复路上慢慢积蓄力量。”一位职康站学员边种植边分享感悟。
街社联动
党建引领下的暖心服务与公益闭环
依托“党建促残”工作机制,开放日成为党群服务、公益实践与残障需求精准对接的平台。
义诊护航·茶香润心
联合垡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仁安医院设立义诊区,为170余位残疾人及居民提供义诊、常见病咨询服务。医护人员针对残障人士常见的肢体关节、睡眠等问题,现场给出康复建议。
一旁的“花香养生茶席”上,志愿者为参与者递上玫瑰枸杞茶、菊花决明子茶,茶香氤氲中,医生同步讲解春季养生知识:“菊花明目,玫瑰疏肝,配合适度的花艺活动,能更好调节身心状态。”
党员服务·红色赋能
多名党员志愿者化身“花事小助手”,全程协助材料分发、活动引导,更在义卖环节担任“推销员”,向居民介绍学员们的种植故事。
基地展厅内,“党建促残建成果展”同步呈现街道近年来通过“党员结对帮扶”“残企共建”等项目,帮助残疾人实现技能培训、岗位适配的典型案例,让“红色引擎”为公益循环注入强劲动力。
残健融合
从技能体验到社会参与的“阶梯成长”
作为职业康复的“加油站”,基地以“花事活动”为切入点,构建“技能培育—成果转化—社会认可”的完整链条。
种植义卖 让努力“看得见”
特别设置的“义卖角”成为亮点。学员们亲手制作的永生花文创作品、多肉盆栽,通过街道公益平台进行展示销售,让大家真切感受“劳动创造价值”。据基地负责人介绍,义卖所得资金将全部用于采购花材、园艺工具,形成“种植—义卖—再投入”的可持续循环,让花卉项目真正成为残障人士职业康复的“造血细胞”。
一位参与义卖的学员说:“我种的多肉卖了20元,下次可以买新的花盆,种更多好看的植物!”这种“自己动手、循环发展”的模式,让残障朋友在经济收益中收获尊严,更在与顾客的交流中提升社交能力。
残健融合 让共融”常态化“
活动现场,职康站学员与社区居民围坐共制永生花、同选义卖多肉。这样的活动已经成为开放日的固定环节,社区居民的一句“你的多肉养得真好”“这个永生花送给妈妈一定很合适”,让隔阂在花香中悄然消融。
一位带着孩子参与义卖的居民表示:“孩子用零花钱买了哥哥种的多肉,回家说要好好照顾,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意义。”
花香为介
共赴美好未来
以花为媒,以爱循环。开放日不仅是一次技能展示,更是一场“可持续共融”的实践,残障朋友在花卉培育中习得技能、收获价值,社会各界在认购支持中传递善意、见证成长。
未来,基地将继续利用街道党建资源,深耕“花卉+康复+公益”模式,让每一盆义卖的多肉、每一件手作的永生花,都成为残障人士职业康复的“铺路石”,在“种植—付出—收获—反哺”的循环中,培育出更多自立自强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