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国家级课题,北京市大兴区开启传统节日教育新探索
2025-04-18 11:1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中国教育学会规划课题《中小学传统节日跨学科实践课程设计研究》开题论证会,大兴区将聚焦传统节日教育现代化转型,探索“学科融合+实践育人”新范式。会上,邀请五位教育专家现场指导,为课题研究注入专业智慧。

课题负责人、课程中心教研员贺争光系统阐述了课题的研究框架。本次课题提出构建“文化解码—学科渗透—实践创新”三维联动模型,在已有11年研究的基础上,计划从学前教育、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到高中年级,分别开发涵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八大传统节日的跨学科实践课程。同时,编写阅读文本、设计实践任务、开展交流活动,通过“项目式学习+情境化体验”模式,引导学生从历史溯源、习俗体验、文学赏析、艺术创作、科学探究等方面完成系列实践任务,沉浸式体验传统节日内涵,多维度感知传统文化魅力。

专家组表示,课题的选题紧扣形势、研究基础扎实、内容设计完整,在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等方面值得肯定,并围绕研究难点提出建设性意见。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耿申建议,要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与知识的全面梳理,寻找与学科教学特别是跨学科挂钩的点,搞好课程设计,加强课程实施路径研究,提出更明确的推进策略。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勇分析了“文化”“传统”的特点,强调了要聚焦文化内核,提炼传统节日中的育人元素,按照教育规律,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能力,构建逻辑自洽的课程框架,设计不同学段的实践任务。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正高级教师王书明表示,要明确研究目标中的价值观教育,注意甄别传统节日课程资源,规避负面因素,加强跨学科实践的有效落实,加强研究过程的分层分类设计。大兴区第一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白淑新建议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正高级教师郑尚提出要重视文献综述,关注“跨学科”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区别等。五位专家还对研究内容提出了细化的具体建议。

大兴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王永庆表示,本次课题将依托大兴区教育综合改革平台,整合区域资源,加强跨学科融合实践,加强区校协同研究,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建立“专家指导—学校实践—教研跟进”的三方协同机制。未来三年,课题组将制定《中小学传统节日跨学科实践课程方案》,设计系列课程,开发多个学段的精品课程案例集,培育一批中小学试点校,为全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大兴经验”。

(采写:本报记者 王小艾 通讯员 贺争光;大兴区进修学院供图;编辑:赵翩翩;复审:郝彬;核发:冉阳)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