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不止是舞台上的俩小时|观察(一)
2025-04-18 13:3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音乐剧《日落大道》剧照

编者按:2015年,英文原版《剧院魅影》的盛大上演为中国音乐剧市场打开新局,至此已走过十年蜕变。这十年,中国音乐剧从舞台艺术拓展为融合文化消费、社交体验的综合载体,既见证国际IP的持续破圈,也亲历本土原创的崛起与探索。为此,本报推出“中国音乐剧市场观察”系列报道,从市场发展、人才培养、创作探索等角度梳理行业十年发展肌理,解析中国音乐剧市场扩容与生态迭代的深层逻辑,为产业展现可供参考的时代注脚。

在当下国内演出市场的宏大版图中,音乐剧正以无可比拟的态势,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从上海即将上演的《悲惨世界》《SIX》,到在国内多地登台的《日落大道》《神曲》《莫里哀》《巴黎圣母院》,这些剧目未演先火,在网络上收获极高关注度,在不同城市掀起一波又一波观演热潮。如今,音乐剧正逐步从小众走向大众,成为备受国人青睐的艺术形式。

音乐剧成为综合性文化载体

踏入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剧《日落大道》的元素随处可见——点上一杯散发着醇厚香气的“落日余晖”咖啡,或是浅酌一杯“微醺绮梦”鸡尾酒,再配上一块酸甜可口的“鎏金岁月”蛋糕。然后,悠闲地踱步去领取免费的明信片与贴纸,盖上专属印章,带着这些小巧精致的礼物来到打卡墙前拍照留念。周边商品区亦是琳琅满目,印有《日落大道》同名标识的T恤衫、马克杯、冰箱贴、帆布袋等文创产品以及节目册,静候观众将它们带回家,留存这份难忘的观演记忆。

为了让观众能够轻松惬意地奔赴这场艺术之约,北京艺术中心还贴心地提供免费接驳车,切实解决了观众的出行难题。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副部长赵菲说:“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力求让每一位来到北京艺术中心的观众都能由衷喜爱这里。”

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音乐剧具备独特的强社交属性。排队打卡、购买节目册时,志同道合的观众会自然地展开交流,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汇聚。演出结束,后台的入口处成为观众与演员互动的热闹场所,大家满心期待能与自己喜爱的演员近距离接触。面对观众的如火热情,国家大剧院在演出结束后延迟打烊时间,为观众创造更多与演员互动的机会。回家后,观众也会自发地在各个平台分享观演感悟,与网友积极交流,形成“口碑扩散效应”。

北京艺术中心对观众的反馈极为重视,工作人员会密切留意各个平台上观众的观演感受,悉心聆听他们对配套活动的建议。剧院会依据不同音乐剧的风格与主题,精心策划设计,研发周边特色产品,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将音乐剧的独特魅力展现给观众。

如今,音乐剧早已超越单一的舞台演出形态,借助文化衍生效应,围绕其核心IP拓展出美食、社交、文创等多元体验场景,形成更具纵深感的文化体验生态。观众期待的不再是单向的艺术观赏,而是通过沉浸式、场景化的衍生内容,获得从视听享受延伸至文化消费、社交互动的立体化艺术体验。音乐剧正从传统艺术形式升级为承载多元文化符号的综合性文化载体,其内涵与外延在衍生生态的构建中不断扩容,为观众打造层次更丰富的精神消费场景。

十年来迅猛发展

2015年堪称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当年,英文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作为天桥艺术中心的开幕大戏,在北京和广州共上演104场,票房高达1.2亿元人民币,就此拉开了音乐剧市场飞速发展的大幕。

作为2015年英文原版《剧院魅影》的引进方,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于婷婷说,《剧院魅影》的成功,既得益于前期市场的培育,更离不开其经典大IP的强大魅力。此后,《长靴皇后》(Kinky Boots)和《魔法坏女巫》等众多国外经典音乐剧纷纷被引进国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引进剧中,英美的音乐剧占据主导地位,其中英国伦敦西区的项目占比相对较高。市场方面,引进剧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以及成都等城市,上海和北京的市场表现尤为突出。

《魔法坏女巫》剧照

在音乐剧蓬勃崛起的进程中,电视综艺节目《声入人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推动因素,它一举打破了音乐剧原有的受众格局,让更多人得以领略音乐剧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音乐风格。真人秀部分,音乐剧演员的故事和情感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使观众对这一群体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随着《声入人心》的热播,市场对音乐剧的需求与日俱增,为音乐剧的创作和演出带来了全新机遇。制作方开始加大对音乐剧的投入,创作出一系列原创音乐剧作品。

在原创中谋求新机遇

特殊时期的到来,给了中国音乐剧市场另一种机遇。引进剧和国外演出团队的缺席,为国内原创音乐剧腾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19年,北京演艺集团敏锐察觉到中国音乐剧市场的良好发展态势,萌生出自制音乐剧的想法,积极寻找合适选题、着手布局,次年全力投入创作,推出音乐剧《在远方》。

京演集团副总经理董宁介绍:“在制作《在远方》的过程中,我们得以深入音乐剧市场和行业。通过这部剧,我们对音乐剧有了全方位的深刻认识。”她讲述了一个至今回想起来仍会动容的经历——《在远方》演出时,一个陌生女孩塞给她一本名为《开启音乐剧〈悲惨世界〉创作之门》的书,这本书是国内引进出版的首部音乐剧行业前沿著作,“书里夹着一个信封,是女孩写给剧组的信。信中提到音乐剧《悲惨世界》对她的改变,字里行间,我真切感受到原来音乐剧能给予观众如此强大的梦想之力。从那时起,我走进了更多音乐剧爱好者,与她们真诚交流,了解她们的愿望,决心要创作出不辜负观众期待的作品。”

基于《在远方》的实践成果,2022年,北京演艺集团旗下北京歌剧舞剧院成立了音乐剧团,由音乐剧演员阿云嘎担任团长。通过“集团主导、院团主战、统筹制作”的创作机制,依托集团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该音乐剧团成为国内音乐剧创作团队中极具特色的一支。例如,在音乐剧《基督山伯爵》中文版中,观众不仅欣赏到高质量的演唱,舞者的精彩演绎也令人印象深刻。完成这些高难度动作的表演者,是集团旗下北京歌剧舞剧院的舞蹈演员和中国杂技团的杂技演员。“京演能够充分发挥集团的协同优势,实现戏剧、音乐、舞蹈等多方面人才的有机融合。”董宁说。

同样抓住机遇的还有中国东方演艺集团。2021年开始,该集团集中力量发展原创音乐剧,2022年作品集中涌现,2023年4月成立音乐剧团,自此进入创作爆发期。这一转变背后有着多方面考量。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董事长张蕾介绍,集团自身在声乐和舞蹈方面底蕴深厚,但传统歌舞演出市场需求逐渐减弱,而带剧情的演出更受观众欢迎,市场趋势促使集团做出改变。此外,观众审美不断提升,渴望看到能传递思想、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作品。凭借自身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该集团创作出了口碑良好、票房可观、艺术质量上乘的作品。其中,音乐剧《飞天》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并亮相第18届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荣获最高奖“Grand Price大奖”,主演高天鹤荣获最佳男主角奖。

在国内音乐剧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小剧场音乐剧异军突起,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新兴力量。2020年8月,上海的亚洲大厦里,“星空间1号”演艺空间开业。到2024年9月,亚洲大厦1层到11层,已经建成了19个“星空间”小剧场。音乐剧、话剧、舞剧、脱口秀等不同类型的演出在这里轮番上演,满足观众多元化的艺术需求。

这些小剧场中的音乐剧创作有着鲜明特色。创作者们如同敏锐的时尚捕手,紧紧跟随着时代热点与观众喜好的风向。只要是影视领域掀起收视热潮的影视剧,或是文学界引发广泛关注的小说,他们便第一时间将其创排成音乐剧作品,精准满足当代观众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对个性化表达的渴望,以及适应快节奏生活下对高效文化消费的需求。

国外原版音乐剧占票房“大头”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灯塔专业版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音乐剧市场年度报告》显示,从市场表现来看,引进原版音乐剧场次占比仅为12.3%,但其票房却占国内音乐剧市场总票房的50.2%,观演人次占比为35.9%。可见,引进剧对国内观众具有极高的吸引力。

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费元洪透露,从最近几年上海文化广场的票房和演出数量来看,引进剧在文化广场占据较大比重,达到七成左右。“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观众对海外引进剧目有着较高需求。”他说,文化广场肩负着引进海外优质音乐剧的重要使命。在引进剧目的筛选上,欧洲作品备受青睐,像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蝴蝶梦》,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摇滚莫扎特》等,均在文化广场实现中国首演。

《蝴蝶梦》剧照

国家大剧院最初引进的音乐剧是俄罗斯的《安娜·卡列尼娜》,随后是伦敦西区的音乐剧《猫》《雨中曲》。赵菲说,“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与歌剧同根同源,更符合国家大剧院高品位、高水准、高质量的‘三高’定位。同时伦敦西区的海外巡演机会多,国内引进难度较小。”从今年《雨中曲》在北京艺术中心的演出效果来看,“国内惟一演出场次”是极具吸引力的卖点,其次是中国场的首站或者最后一站。未来,北京艺术中心在引进音乐剧方面,会兼顾不同年龄层和观众群体的喜好。

《雨中曲》剧照

于婷婷说,2023年,引进剧市场逐步复苏。当下引进方在选择剧目时更加审慎,经典大IP剧目依旧是热门之选,这类作品凭借优秀的艺术质量、广泛的市场基础和高认知度,始终具备极强的票房号召力。同时,随着观众群体年轻化、出境机会增多以及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未来,一些在海外口碑好、票房高的新剧目也将逐渐进入国内市场。

当越来越多优质的国外音乐剧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原创音乐剧必然要以更优质的内容予以应对。这促使国内音乐剧创作更加注重质量,在剧本、音乐、舞美和演员素质等方面不断精进提升。董宁认为,随着引进剧的逐渐恢复,国内原创音乐剧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打磨作品。未来,国内音乐剧市场仍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纪晨/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