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云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西侧的普安店村。普安店村建于何时,无从考证,但妙云寺的由来却充满传奇色彩。妙云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坐南朝北,俗称“倒座”,为一进三楹院落。有山门、前殿、配殿及后殿。
院中松柏参天,遮阴蔽日,最初,庙里曾供奉多尊佛香,曾有两位僧人居住。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妙云寺建成之时,恰逢乾隆皇帝临驾静宜园途经此地,但见红日高照,祥云紧随,金光万道。他感慨万千连呼:“妙哉,云也!”寺里僧人闻听后,认为是“天逢御赐”,故将该寺称为“妙云寺”。清朝重臣刘墉刘罗锅,曾在这里住过挺长一段时间。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大臣刘墉被任命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当时圆明园内的文渊阁刚刚建成,《四库全书》总纂之处便设在那里,而刘墉却居住在东城驴市胡同,即现在的礼士胡同,因往返圆明园道儿太远,便买下了这座妙云寺作为居所。
在这儿常居的四年中,他生活起居,一切从简,从不张扬。他曾手书一副对联,悬于妙云寺的客厅中:“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由此看出他在妙云寺的日子过得如隐居般安闲。
因为他喜欢咱这京西的景色,特别是玉泉山与香山之间,稻田连绵,莺歌燕舞,一派江南风光,所以搬回到城里居住后,他依然时常到此小住,断断续续地在妙云寺居住了近20年,直到70多岁,年老体弱,乘轿子颠簸40里到妙云寺实在难以承受,且嘉庆皇帝再三劝说,他恋恋不舍地将妙云寺上缴朝廷,此后直到去世他再也没有到过该寺。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妙云寺被嘉庆帝赐给了山东巡抚贵泰作为家庙。贵泰死后,家庙仍为其后人所有。
到了光绪三十年(1904年),贵泰后人把家庙卖给了驻藏大臣张荫棠。但据传,张家不信佛,便将寺内供奉的泥胎佛像拉倒,改建为别墅,取名“石居”,并将山门上“妙云寺”的石额拆下来,换上了刻有“石居”二字的石额。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张荫棠病逝,此后石居先后被多家单位暂用,后又长期闲置。因年久失修,主体建筑已经破旧,院内杂草丛生,但寺院的整体结构没被破坏。2001年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刹被海淀区政府公布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辖区四季青镇在区有关部门配合下,对妙云寺进行了精心修葺,并投入人力物力加以针对性的细致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