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千人千面”学习新范式,北京市第十中学上线生物学科AI学伴智能体
2025-04-21 17:2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我好像忘了碱基的配对规则,你能告诉我吗?”面对学生的即时提问,AI学伴即刻响应:“当然可以!让我们回顾一下……”4月17日,这场发生在北京市第十中学生物课堂的人机对话,标志着该校自主研发的AI学伴智能体正式投入教学实践。首批90名高一学生将通过这一创新工具,开启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模式的深度探索。

作为第一批体验者,高一年级学生时济康在课堂学习中,常常利用学伴内置的生物教材和详细解析,帮助他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一旦碰到疑惑之处,他随时查阅解析,迅速攻克知识难点。这一学习方式极大助力了他更好地学习生物,还节省了四处查找资料的时间,学习效率显著提升。

“我在布置预习任务和课上自主学习任务时,总出现学生对预习任务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教师陈希表示,针对这一问题,AI学伴智能体可以随时随地为学生解惑。学生提出生成性问题时,可以使用学伴的交互功能。AI学伴智能体不仅能解答问题,还能总结由该题延伸出的相关知识点,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AI学伴智能体也精准对接了北京市教委近期发布的《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相关要求。据学校课程中心主任李磊介绍,AI学伴智能体紧密围绕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同时,还可以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助力学生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自适应性的学习,进而实现千人千面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通过智能学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建议;学生也可以通过智能学伴向教师反馈学习问题,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我们的初衷是构建一个融合多元人工智能大模型优势、汇聚优秀教师智慧结晶、精准对接师生需求,进而助力实现极致个性化学习体验的AI智能体,其核心是助力学生达成时时、处处、人人的高效学习体验,同时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提升教学效能。”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第十中学教育集团校长曲兆军表示,学校于2024年10月联合余弦科技共同研发AI学伴智能体。通过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学校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利用AI学伴、AI教研助手等智能体,开展人机对话式学习、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融入跨学科、大单元与项目式教学设计,探索“未来课堂”新场景,构建新型“师-生-机”关系和未来教育新模态。

据介绍,该AI学伴智能体具有4大核心功能:一是采用“问题驱动+自主探索”的模式,通过苏格拉底式对话,培养学生从现象溯源本质的科学思维;二是知识图谱与智能导学,涵盖生物全学科的精细化知识图谱,提供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学习路径,帮助学生构建完整且互联的知识网络;三是多模态资源库与拓展学习,整合包括教材、PPT、视频在内的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供学生按需选择使用;四是全场景互动答疑,学生通过随时框选教材、课件或视频中的难点进行提问,AI学伴智能体会以“亦师亦友”的风格引导解题过程。

此外,AI学伴智能体还可以依据学生学习行为、知识掌握程度、兴趣偏好等多维度数据勾勒精准画像,智能推荐契合个人的学习路径,满足差异化需求。教师端的“智能学情诊断与教学辅助”,能实时提供详尽学情分析,助力教师精准定位班级共性及个人薄弱点,据此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表示,下一步,一方面通过收集师生教学反馈,结合AI大模型技术进展进行版本迭代,另一方面拓展智能体应用场景至全学科、全学段,并在丰台全区大力推广这一创新成果。

(采写:张秋颖;主办方供图;编辑:姜思瑶;复审:李继君;核发:冉阳)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