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文物故事|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学则
2025-04-22 09:2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珍贵文物故事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学则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简称国师纪念馆)中馆藏文物中有一件早已泛黄的小册子—《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学则》(简称《学则》),虽不起眼,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为国民师范的历史提供了真实、准确的实物资料。这本《学则》的年代为1926年,竖开右线订,左开本,内文用竖行书写。

国师纪念馆的前身是被誉为“晋省革命摇篮地,培育文武治世才”的原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创建于1919年,是由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在太原小北门内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小学教员的师范学校。学校计划每年招20个班,大约1200名学生,是当时省城规模最大、设施最全、人数最多的中等专业师范学校。为了便于对学校师生的管理,《学则》应运而生。该《学则》共十章,详细地描述了国师的学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考核制度等一整套完善的教学制度。

国师的学制及专业设置方面,在最初五年内屡经变更,比较混杂,两三种学制同时并存。分为一、二、五年制,专业设置有普通科师范、二部制师范、高等体育专修科、完全科师范、职业养成科、初级雅乐专修科等。1923年后,学制逐渐趋于固定,当年招收的学生按新学制编为六年制师范。分前后两期各三年,同时还设一年制的高级雅乐专修科。1925年,开办高等师范部,仅有国文一系,招生一个班。

国师课程的设置及考核制度方面,从1923年以后,学校课程按部规定,共有公民科、数学、历史、地理、英文、国文、自然课、教育概论、珠算、手工、图画、乐歌、军事常识、体育、实习工艺共15门。学校各科修业一律采用学分制,以每周授课一时、满一学期为1分,无需课外预备的科目则为半分,每学期以26学分为准,但可依学习成绩加减3学分。后来又采用分组选修(有文史地、自然、艺术三组),任学生自由选择,至少选修20学分,以修满347分为合格,准许毕业。

本《学则》还对学生上课、缺课、请假等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尤其在政治上,采用军阀独裁统治,学生没有结社集会和成立学生会的自由,故人称国师为“闺门师范”。

尽管阎锡山采取了种种高压手段,想让国民师范的师生们沿着他设计的路线走下去,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和抗日救亡政策的感召下,使得这个学校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太原的活动中心,培养出一大批为中国革命而奋斗不息的革命人才。

本文摘自《中国纪念馆珍贵文物故事》

作者:杨芸

(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


作者: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