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别开生面的相亲
1942年深秋的一天,平西情报站秘书小张领着一个农民模样的姑娘走进河北易县裴庄的一个小院。进院后两人直奔北屋,站在窗前,小张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将窗户纸捅了个小洞,对有些腼腆的姑娘说:“一会儿你就从这儿看他!”姑娘没有说话,只是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过了一小会儿,就见一个中等个子、皮肤白皙、身穿八路军装的小伙子走进院子,操着一口南方口音说道:“小张,我来了!”
北屋里的小张赶忙答道:“你来了,先在院子里等会儿。”说罢叫过姑娘,指着窗户上的小窟窿对她说:“你快过来看看!”
姑娘凑到窗户前,从小窟窿向外张望,脸上一阵阵泛起红晕,没说一句话。小张问姑娘:“你看这小伙子咋样?”
姑娘只是点点头,没说行也没说不行。
小张又说:“你别看他年轻,他可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
姑娘这回开口了:“嗯!是嘛!”
小张接着说:“他在苏联专门学习过情报和无线电,是从延安派来的,本事可大了。如果你俩同意结婚,组织上批准。如果不同意,也要假扮夫妻去潜伏。”
姑娘稍微迟疑了一会儿,声音不高但很坚毅:“我服从组织的决定!同意!”
这是平西情报站组织的一场别开生面的“相亲”,小伙子叫王文(原名吴启满),姑娘叫刘桂芬。
王文是安徽金寨人,6岁起就放牛、打柴,一年四季连双鞋都没有。1929年金寨县爆发武装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后来发展为红四方面军,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闹红”以后,王文参加了红军,1934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5月,王文跟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不久,他又参加西路军,在李先念率领下,沿祁连山突围到达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1938年初,中共驻新疆代表陈云、滕代远从红军中选派二十几人到莫斯科学习无线电通讯和情报工作,他被选中了。1939年5月,学成归国,在延安枣园政治训练班学习,后到中央社会部电台当报务员。1940年5月,被派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社会部工作,化名“王文”。
新中国成立后的王文
刘桂芬是河北安新县大张庄人,出身贫苦,抗战爆发后参加抗日武装,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秋天,她到中共晋察冀分局社会部学习两个月,从此开始了隐蔽战线的情报生涯。刘桂芬不识字,是个典型的“土包子”,但她身上具有潜伏人员的典型特质:忠诚决定、特别听组织的话,聪明记忆力好,表达能力强,镇定沉着又随机应变。另外,1米63的高挑身材、俊俏的面容也是一个好条件。
在什刹海潜伏时期的王凤岐
02
秘密成婚 潜伏北平建电台
相亲20天后,25岁的王文和26岁的刘桂芬,秘密举行了婚礼。婚礼很简单,宾客只有3个人: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负责人王友(钟子云)和两个科长,招待客人的只有三样东西:一盒香烟、一盘花生、一盘红枣。
王友对他俩讲:“组织上决定派你俩到北平去建立秘密电台。为了合理掩护,由你们俩和一位陈老太太组成一个家庭。既然你们双方同意,组织上批准你俩结婚。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夫妻了。我代表组织对你们表示祝贺!”
接着,王友向他俩交代潜伏北平的注意事项:“王文你的化名是‘陈尽忠’,掩护身份是书店职员,任务是尽快建立秘密电台,保证电台通联畅通。刘桂芬你的化名叫‘王凤岐’,掩护身份是家庭妇女,任务是保护电台、保护王文,掩护发报收报。在北平潜伏,待人接物要符合城里人的礼数。日本人管北平叫‘北京’,你们也得叫‘北京’;见面打招呼要称先生、太太、小姐、长官,绝不能叫同志;不准去剧场、电影院和其它热闹的场所,少抛头露面;尽快熟悉住地周围环境、胡同和住户情况;穿衣打扮要符合身份;有关工作的事儿用脑子记不准写在本上,要把规定的电台呼号、波长、通联时间背熟记牢。”
经过长征洗礼、又有留苏学习经历的王文,对潜伏北平充满信心;女游击队长王凤岐坚决听组织的话,指哪“打”哪。
秘密婚礼结束了,新婚夫妇仍回各自的宿舍睡觉,继续分居——他俩的潜伏任务是绝对的秘密。
(作者:刘岳 北京市党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