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不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二课堂"。清源街道打造活动友好、氛围友好、空间友好三维体系,让社区成为连接家庭与社会的成长枢纽。在这里,知识突破课堂围墙,责任浸润日常实践,友谊扎根生活场景,独特的社区教育生态正逐渐形成。
活动友好:在游玩中涨知识
社区一公里内,文化培育正以最生动的形态发生。在滨河西里北区社区青年汇“液压原理科普营”活动中,20余名青年动手组装液压挖土机,通过调试装置理解机械传动的奥秘;彩虹新城社区青年汇的“春日艺术趴”上,青年们用丙烯颜料绘制“春”字画卷,将抽象的季节感知转化为色彩斑斓的创意表达。据悉,街道以常态化的趣味活动为抓手,带领辖区青年在动手实践中悄然涨知识、学本领,在实践中提升探索世界的本能。
氛围友好:在信任中学担当
重塑青少年与社区的连接方式,街道吸纳青少年群体参与公益事务,为青少年搭建“责任舞台”。在滨河东里社区世界读书日活动中,三位“宣讲小老师”通过讲述雷锋、黄旭华、张富清的故事,传递奉献与坚守的价值观;团工委组织的“清捡垃圾促文明”志愿行动中,16名大学生志愿者手持工具清理社区垃圾,带动居民共同维护环境。从宣讲到实践,青少年的责任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生根,实现从倾听者到讲述者,旁观者到建设者的转变,在潜移默化的行动中学会担当。
空间友好:在家门口交好友
小微空间的“变形记”,正在重构青少年的社交图谱,让家门口成为“社交基地”。2024年,滨河西里南区社区将原本杂乱的小广场与主广场合并,移除占道花坛,铺设平整地面,增设健身器材与休憩长椅,为青少年走出家门,结交玩伴,提供实践场所。
同样的变化在枣园东里北区社区发生,社区改造荒废多年的水系景观,拆除老旧天桥,新建古色古香的长廊与议事亭。居民张大爷点赞:“下楼就能遛弯,孩子也有了玩伴。”从“脏乱角落”到“活力空间”,社区通过硬件升级与功能优化,为青少年创造安全、开放的社交环境,让邻里互动更紧密。
来源:大兴区清源街道
编辑:郭恒
监审:厉春、韩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