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建榫卯结构建模!北京学子用数学解码古都风韵
2025-04-24 11:2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4月21日,北京市第五十中学操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学创意市集举办。现场热闹非凡,吸引千余名学生驻足挑战。天坛榫卯重构战、数转时空系列挑战赛、数衍洛书、五子棋挑战赛等趣味项目让同学们尽情畅游在数学世界。

当天,北京市中小学数学节在北京市第五十中学召开,东城区龙体学区的学生们开展了一场数学和古都的破圈对话。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园园受聘为五十中学科学副校长,并参与对话讨论。

“一按起始键,颜色传感器就可以识别颜色信息,这个机器人就能从斋宫到祈年殿了。”李阡陌就读于的板厂小学位于天坛公园附近,平日经常逛天坛公园的她发现公园的游客特别多,于是产生了设计天坛公园导览图的想法。李阡陌是学校“北京中轴线和古建筑”社团的成员,于是,她和社团老师一起想办法,设计了一款天坛智能交互导览系统作品——智能机器人京京,并设计了两条线路。游客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不同线路体验古代的祭天、祈谷文化。

“北京有近千年的建都史,天坛是典型的中国古建筑,我们东城小学生的研发用现代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让古建筑迸发新的生命。”郭园园表示,期望李阡陌的发明能够在硬件适配上进行探索,应用到其他古建筑场景里。

北京市第五十中学高二(3)班的林公益、刘依依、冯子杨三位同学对古代建筑构造中的榫卯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究中,他们运用数学建模和物理受力分析等多种方式展开研究,用实际行动“解码古都”。

燕尾榫是榫卯中的典型结构,燕尾榫在受拉破坏时如何受力?于是他们想到了引入结构力学仿真软件,设计了燕尾榫的受力云图。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力是从卯眼根部由两侧到中间逐渐扩散的。“600年前的古人智慧运用现代科技可以更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榫卯是中华文化给予时间最大的浪漫,解开世界的密码存在于我每个人观察世界的眼睛里。”同学们感慨道。

“当时的古代工匠是没有角度的概念的,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智慧。同学们利用现代技术进一步研究古人的建筑智慧,这一点让人感动。同学们从模拟实验到后来进行建模,逐步发现需要更高级的技术手段解释这个问题,这其实就是人类遇到困难时一步步去探索科学的过程。”郭园园点评说。

当天,来自东城区龙体学区和东城区崇文科技馆的教师还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演示课。探秘古代计时工具中的一次函数、九子龙纹的数学秘密、凯撒密码解码千年古都、天坛中的数学问题,这些不同主题的数学课堂,均围绕古都与数学展开,展示了数学课堂的别样魅力。“此次活动具有科学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多元价值,为后续数学教育工作明确了方向。”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海东表示。

当天,北京市东城区龙体科学教育联盟正式成立。联盟由五十中牵头,联合学区中小学、科技馆、职业学校、教育事业单位等,构建“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师资共培、活动共办”的协同平台,助力东城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东城分院执行院长崔楚民表示,未来东城区将紧紧围绕“培育数学文化”“发现与培养结合”“做出特色”三个方向持续发力。

“这场‘数学节’打造了人才成长的东城范式。”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特级教师、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主任张毅指出。她建议,未来要进一步在课程贯通、学段贯通、资源贯通上下功夫,共同构建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创新育人新场景,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让数学节成为厚植的创新沃土,助力幼苗破土成林,营造育人新生态。

(采写:赵翩翩;东城区教育融媒体中心供图;编辑:韩冲;复审:李继君;核发:冉阳)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