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是浪漫的起点
探索宇宙,是信念的延续
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
这是亿万中国人对星辰大海
不懈追寻的共同记忆
今天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
主题是“海上生明月 九天揽星河”
在中国人百年飞天梦的圆梦路上
奋斗着诸多专业领域的工作人员
其中不乏首都公证人的身影
1996年到2025年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号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
29年间,北京市方圆公证处
以保全证据公证的形式
确认航天搭载物的
真实性与唯一性
助力中国航天航空事业
实现一次次飞跃
开创先河 绝对权威
▲北京市方圆公证处前身为北京市公证处,是北京地区成立最早的公证机构。
从1994年开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申请由当时的北京市公证处,即现在的方圆公证处,为航天搭载物进行保全证据公证,开创中国公证业务领域先河。
▲公证员为航天封存清点搭载物品,保存备案数据资料。
航天搭载物是指那些随着航天飞船和卫星登上太空的物品。主要包括航天的育种、空间研究的菌种以及一些旗帜、文创用品等。
▲神舟六号飞船上天搭载物保全证据公证现场,左一为方圆公证处退休公证员熊凌。
方圆公证处已退休公证员熊凌是我国航天搭载物保全证据公证的第一人,也是领域内的绝对权威。在既无先例可借鉴,也无配套制度可遵循的情况下,熊凌凭借专业精神,针对各种搭载物的不同特点,分别设计了保全方案,总结提炼出一整套航天搭载物保全证据公证的工作规范,搭建起该项业务工作的示范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国际航天领域,航天搭载物以第三方保全证据公证形式确认其真实性与唯一性的,也只有中国。
二十九载接力传承
▲公证员王卫和潘静办理航天搭载物保全证据公证。
▲公证员赴现场办理航天搭载物保全证据公证。
2019年,熊凌正式从公证岗位退休。公证员王卫和潘静从她手中接过了“接力棒”,两人并肩作战,承担起航天搭载物保全证据公证的业务
即使在疫情期间,方圆公证处为我国航天梦护航的使命也没有中止过。公证员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大西北戈壁滩、内蒙古茫茫荒原、山西太原中国卫星实验、应用卫星发射基地等,见证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一次次腾飞。
▲公证员对嫦娥六号办理航天搭载物保全证据公证。
公证书上会清晰准确地描述物品名称、材质、重量、大小、状态,所属包装编号、搭载状况等信息,成为搭载物最有力的“身份证明”。
从1994年至今,方圆公证处这一公证事项的办理流程、要求不断完善。仅拿公证书来说,最初的公证书表述只有一页半纸,但在后来的工作中发现,很多细节需要更为准确的表述。所以,现在每份公证书基本都是3页至4页纸,内容除了搭载物本身的描述外,还包括装舱过程、发射过程、落地开舱过程、描述清点、搭载物所属单位等,同时还附含影印件和图片。
2018年以来,方圆公证处航天搭载物保全证据公证工作室多次参与航天搭载物保全证据公证,共计出具公证书4.6万余份。
从1996年到2025年的29年间
从已退休的公证员熊凌的探索创新
到资深公证员王卫和
年轻公证员潘静的并肩作战
还有众多“方圆人”的协同助力
方圆公证处无数次承办
航天搭载物的保全证据公证
出具公证书超过百万份
没有出现一份质量问题
受到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
向全世界人民展示
中国公证人的专业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