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赋能基层治理 探索垃圾桶站管理“智慧路径”
近日,东城区崇外街道上线全市首个“分布式智慧社区局域网+AI垃圾桶站”综合管理平台,通过深度融合DeepSeek人工智能系统与分布式社区局域网监测技术,创新打造垃圾桶站全链条智慧管理模式。这一标杆性的项目,被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为“AI新同事”,标志着基层社区治理迈入“AI驱动、数据互联”的新阶段。崇外街道成为全市首家将DeepSeek运用到垃圾分类管理的街道,为首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创新样本。
破题传统治理痛点 构建“AI+垃圾桶站”新范式
作为核心区人口密集的老旧社区聚集地,崇外街道长期面临垃圾清运效率低、居民参与度待提升等治理瓶颈。据崇外街道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原有模式下,所有垃圾桶站依赖人工巡检,导致数据滞后、响应迟缓等多种问题。”
基于此,街道联合AI技术团队,通过对监控系统的改造,实现社区内部监控中心系统的内部组网,打造“分布式智慧社区局域网”,并在分布式智慧社区局域网环境下,创新引入 AI 智能识别系统,通过部署DeepSeek大模型构建全场景监控网络,实现对社区的垃圾投放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在社区创新打造“人工+智能”垃圾分类双轮驱动模式。
DeepSeek算法驱动 实现管理“三个智能升级”
该系统实现三大落地应用:
图片识别理解技术应用,高清摄像头配合AI算法,精准识别垃圾桶站事件类型,实时监测垃圾桶满溢状态,垃圾接近满载时自动提醒,优化垃圾收集时机。
AI视频分析技术实时监控垃圾桶周围环境,识别垃圾暴露、堆放、垃圾桶异常等问题,检测到异常情况立即发出警告并推送到管理人员手机,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处理,维护社区环境整洁。
建立崇外AI+垃圾桶站大数据库,实现垃圾桶站的数据管理,自动形成实时报告、日报、周报、月报等数据报告,通过报告可以进行有效对比,为街道、社区和物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分布式网络赋能 激活社区“神经元末梢”
区别于传统垃圾桶站的流量卡模式,项目创新采用分布式局域网设计。通过部署网桥等物联网设备,实现数据本地化处理,确保在社区断网情况下仍可持续运行。社区垃圾桶站采用此技术形成独立的传输网络,解决了以往高额的流量费用问题,同时具备扩展性和兼容性,为社区未来智能化改造提供基础。
政企协同创新 培育基层治理新动能
该项目的成功落地,得益于“政府搭台、企业出技、居民共治”的创新机制。这一创新模式为社区工作带来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在环境改善方面,社区垃圾桶站清洁工作高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营造了更加整洁、卫生的社区环境。居民们纷纷表示,社区的异味消失了,居住舒适度明显提高。对于社区管理工作而言,智能化的垃圾桶站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以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进行垃圾分类监督和垃圾清理调度,如今借助智能系统,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工作人员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其他社区服务工作中。
据崇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雷鸣介绍,该模式已经在崇外街道都市馨园社区运行,下一步将逐步覆盖崇外街道其他社区。崇外街道打造的这一示范应用,为其他地区的智慧社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模式,展示了科技赋能社区治理的巨大潜力。未来,崇外街道的“AI新同事”将继续深化科技应用,不断完善 “分布式智慧社区局域网 + AI 垃圾桶站” 模式,加强与党心e家积分平台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探索更多科技与社区党群工作结合的创新点,为居民创造更加便捷、美好的生活环境,推动智慧社区建设迈向新的高度。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东城区崇外街道的社区治理水平将持续提升,为居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