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将完成10所低碳学校试点创建工作
2025-04-25 13:2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第56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北京市低碳学校论坛于4月22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论坛以“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国家“双碳”行动,推进北京市低碳学校建设。记者在现场获悉,今年北京将完成10家高校低碳学校试点创建工作。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王方在论坛上指出,低碳学校创建与发展需要低碳科技成果的支撑,也需要绿色创新人才的参与,更是劳动育人的重要载体。北京市教委去年发布的《北京市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完成10家高校低碳学校试点创建工作;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多层次绿色低碳理念育人体系,并贯通青少年成长全过程。

多位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高校在低碳转型中的责任与行动路径。“推动低碳发展不仅是履行大国责任的要求,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总务长董志勇在论坛中表示,首都高校应当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低碳校园建设有机结合,为“双碳”目标贡献高校智慧。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朴世龙以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详细分析了我国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建设低碳校园的必要性。当记者问及高校在低碳转型中的独特作用时,朴世龙说:“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载体,其低碳行动对青年群体乃至全社会都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针对具体实施路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介绍了学院的最新实践成果,并现场展示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碳足迹与碳中和行动报告2024》及2025年实施规划,为高校碳中和治理提供了可操作的参考方案。“我们正在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和系统化的碳足迹治理来推进碳中和战略。”刘俏说。

近年来,北京教育系统积极响应国家和北京市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号召,在低碳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西城区推出了“零碳校园”项目,通过鼓励引导各中小学学生开展绿色小发明和实施低碳小创意,推动辖区内30所中小学争创“零碳学校”。这一举措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还有效提升了校园的绿色环保水平。

丰台区在科教融合的框架下,启动了“碳减排 爱循环”绿色校园碳普惠公益项目,通过多样化的低碳教育方式,将旧物回收、碳普惠AI课程、花卉文化、植树造林等低碳内容与生态教育深度融合,持续提升校园生态教育的系统化成效。该项目已在丰台全区67所中小学校推广,惠及近三万名中小学生。大兴区则成立了碳中和大中小幼一体化联盟,进一步延伸了低碳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首都高校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模式。北京大学依托其科研实力,开发出生态文明网络课程,更将低碳技术成功应用于冬奥场馆建设,其全球首创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在“冰丝带”场馆得到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环境效益。北京建筑大学借助其在建筑和环境等学科的优势,积极推动绿色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校园场景,通过提升智慧化运维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实现了校园能耗和水耗的显著下降。在育人方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实施的“育人星光计划”成效显著,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节能管理和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将低碳理念深植于校园文化之中,形成了科研创新与育人实践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王方在论坛中强调:“各学校应当将低碳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全面融入办学治校整体规划。”他表示,低碳学校的创建与发展,需要低碳科技成果的支撑,也需要绿色创新人才的参与,是劳动育人的重要载体。学校要制定长期和短期的低碳发展目标及实施计划,加大对低碳发展的资金投入,建立设备共享、课程联建的区域协作机制,形成可持续的投入保障体系,保障低碳设施建设、课程开发、活动开展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谢学文表示,后勤研究分会将继续积极投身绿色低碳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加强专题宣传教育,引导师生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校企联动,推广节能降碳新技术、新产品,升级智慧化手段在绿色学校建设中的应用。

论坛由北京大学、北京市学校基建后勤管理事务中心、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研究分会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市教委、各高校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领导出席。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中水站、地热水热交换站等北京大学低碳示范项目。

(采写:姜思瑶;摄影:王辉;编辑:邓丽;复审:李继君;终审:冉阳)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