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活动——
这些学校把读书这件事变得超有趣
读书这件事,可以很好玩。“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北京市多所中小学通过创新阅读模式、融合科技手段、联动家校社资源,掀起校园阅读新风潮。从“被窝阅读”“帐篷夜读”的温情陪伴,到AI赋能的情景式互动、跨学科深度阅读,学校以多元化举措打破时空与学科边界,推动学生从“读书”走向“悦读”。
“被窝阅读” 培养“朗读小雁”
每周六晚上8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的学生们都可以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被窝阅读”栏目听到充满温情与智慧的读书声。
“帐篷夜读” 开启家校“约”读
夏夜,微风吹进一顶顶奶白色的小帐篷,围坐在一起的学生和家长正捧着书,专注地阅读,温馨与惬意在一张张笑脸上定格……这是北京小学长阳分校一次亲子帐篷夜读活动的现场。
角色扮演 打造沉浸式阅读圈
“总结大师”“调查大师”“事实大师”“联结大师”……在北京学校的阅读圈本土化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分别被赋予各种“大师”角色,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等方式实现深度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②话题——
AI时代,教师如何成为真正的“读书人”
AI时代
教师阅读重在逐本应变
我们需要从“机师”和“人师”的角度来反思为师之本;我们需要从“阅”与“读”的视角来反思优秀阅读者的本真;AI时代的教师阅读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文本材料阅读,还应该包括与AI智能体的交流与讨论。(汤丰林 北京教育学院)阅读让教师在技术狂飙
中守护人性温度
教师应该首先坚持经典阅读;教师应该坚持深度阅读,这是我们对抗信息碎片化的必修课;批判性阅读是教师应对技术霸权的思想武器;教师阅读的终极意义,在于让教师成为“更好的人”,进而培养学生成为“更好的人”。(刘伟 北京市育英中学)
在阅读中丰富精神世界体验
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的AI技术工具,通过人机协同优化教学策略,挤出更多时间去阅读,去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细小而美好的事物,更要回归阅读的本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提升阅读素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思考力。(庞孝瑾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③评论——
教师不妨多读些“无用”之书
理想状态下,教师当然最好能既“专”又“博”,即在专业阅读基础上做到广泛涉猎。不过,囿于种种因素限制,现实中教师们大多对教育专著、教育期刊、教科书、参考书、教辅资料等“有用”的书籍情有独钟。那些不直接有助于教育教学但能提升修养的“无用”书籍,热衷者寥寥无几。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AI重塑教育形态的今天,教师更需要警惕陷入“有用”的窠臼。那些看似不直接产生教学效益的书籍,实则在默默浇筑着教育的根基:它们让教师在技术浪潮中保持清醒的人文自觉,在知识焦虑中守护教育的生命温度,在信息爆炸中培育深度思考的能力。
综合丨“现代教育报”微信号、各区教委微信号
责编丨唐莉莉
复审丨徐靖程 终审丨张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