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读书这件事变得更有趣?这些学校和师生给出了答案!
2025-04-25 14:3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4月23日,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融媒体矩阵的“现代教育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了北京市多所学校的校园读书活动和关于阅读的讨论与思考,快和小编一起来看吧!





①活动——

这些学校把读书这件事变得超有趣

读书这件事,可以很好玩。“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北京市多所中小学通过创新阅读模式、融合科技手段、联动家校社资源,掀起校园阅读新风潮。从“被窝阅读”“帐篷夜读”的温情陪伴,到AI赋能的情景式互动、跨学科深度阅读,学校以多元化举措打破时空与学科边界,推动学生从“读书”走向“悦读”。


“被窝阅读” 培养“朗读小雁”


每周六晚上8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的学生们都可以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被窝阅读”栏目听到充满温情与智慧的读书声。


“帐篷夜读” 开启家校“约”读


夏夜,微风吹进一顶顶奶白色的小帐篷,围坐在一起的学生和家长正捧着书,专注地阅读,温馨与惬意在一张张笑脸上定格……这是北京小学长阳分校一次亲子帐篷夜读活动的现场。

角色扮演 打造沉浸式阅读圈


“总结大师”“调查大师”“事实大师”“联结大师”……在北京学校的阅读圈本土化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分别被赋予各种“大师”角色,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等方式实现深度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②话题——

AI时代,教师如何成为真正的“读书人”

AI时代

教师阅读重在逐本应变

我们需要从“机师”和“人师”的角度来反思为师之本;我们需要从“阅”与“读”的视角来反思优秀阅读者的本真;AI时代的教师阅读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文本材料阅读,还应该包括与AI智能体的交流与讨论。(汤丰林 北京教育学院)

阅读让教师在技术狂飙

中守护人性温度

教师应该首先坚持经典阅读;教师应该坚持深度阅读,这是我们对抗信息碎片化的必修课;批判性阅读是教师应对技术霸权的思想武器;教师阅读的终极意义,在于让教师成为“更好的人”,进而培养学生成为“更好的人”。刘伟 北京市育英中学)

在阅读中丰富精神世界体验

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的AI技术工具,通过人机协同优化教学策略,挤出更多时间去阅读,去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细小而美好的事物,更要回归阅读的本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提升阅读素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思考力。(庞孝瑾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③评论——

教师不妨多读些“无用”之书

理想状态下,教师当然最好能既“专”又“博”,即在专业阅读基础上做到广泛涉猎。不过,囿于种种因素限制,现实中教师们大多对教育专著、教育期刊、教科书、参考书、教辅资料等“有用”的书籍情有独钟。那些不直接有助于教育教学但能提升修养的“无用”书籍,热衷者寥寥无几。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AI重塑教育形态的今天,教师更需要警惕陷入“有用”的窠臼。那些看似不直接产生教学效益的书籍,实则在默默浇筑着教育的根基:它们让教师在技术浪潮中保持清醒的人文自觉,在知识焦虑中守护教育的生命温度,在信息爆炸中培育深度思考的能力。


 

综合丨“现代教育报”微信号、各区教委微信号

责编丨唐莉莉

复审丨徐靖程 终审丨张雪莲


作者:

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