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北京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和把握新时代检察工作及其发展规律,注重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创新性配置检察发展要素,依托数据关联叠加倍增赋能的效应,发挥数字检察能够牵引和带动检察理念、机制、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变量作用,推动法律监督由零散、人力监督向系统、智能监督转变。“京检在线”开设“数字检察好故事”专栏,讲述鲜活生动的北京数字检察好故事,在推动交流互鉴中助力更好塑造检察新质生产力。
工伤保险基金是工伤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是保障工伤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民生资金,但是部分不法分子却将其当成了非法牟利的“小金库”。针对这一问题,门头沟区检察院构建工伤保险诈骗大数据监督模型,依法全链条打击工伤保险基金诈骗犯罪,铲除违规工伤骗保生存土壤,全力守护工伤基金安全。
“这个人怎么一年开了一百多万的药?”2022年7月,在办理索某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时,承办人发现索某某长期游走于北京各区,违规收取各类医保药品用以销售牟利,经筛查索某某手机电子数据,发现其微信、QQ的收药群组中大量的卖药人备注地址多集中于本区工伤退养人员居住社区,通过梳理卖药人员的名单,由此推测部分卖药人应该是通过工伤保险违规开取工伤药品用以销售。为此,承办人向本区工伤中心调取涉案卖药人员的工伤保险数据,梳理诊疗记录、药品开具记录等数据,发现个别工伤人员一年内利用工伤保险基金开药额达到一百万元!这还仅仅是门诊开药的费用,不包括住院和检测费用。
“工伤保险医疗较之一般的医保,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工伤保险数据在各个定点医院之间并不互通,开药数据不共享。二是工伤人员凭借工伤证开领的工伤药品没有自付比例,也没有封顶限额。”承办人介绍,这两个特点成了虚开工伤药品用以贩卖的可乘之机。门头沟区作为千年煤城,患煤矿职业病的工伤群体约占全市工伤人群的70%,煤矿工人多,退休人员退养点多。个别工伤开药人利用监管漏洞,每日辗转各工伤定点医院,重复、大量开药用以贩卖。这些药品先是流入索某某这样的药贩子手中,药贩子再通过网络社群和快递运输的方式将药品远销至全国各地,涉案金额70余万元。
图为门头沟区检察院开展数据模型分析研判
图为门头沟检察院召开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共同参加的联合研讨会
数据壁垒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检察履职更要以“数”破局!“我们发现,两类数据非常关键:一是犯罪嫌疑人手机数据,即无论是卖药人还是收药人,其手机中通讯录、社交网络软件等均会储存涉案人员信息,由此顺藤摸瓜便可快速锁定其他犯罪嫌疑人。二是工伤人员数据,即将工伤骗保人员异常开药行为进行归类,研判出典型骗保行为特征,有的放矢地分析工伤人员开药数据,锁定异常开药人,发现工伤骗保线索。”以这两个数据库为基础,门头沟区检察院创建了工伤保险诈骗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模型建立后,检察官主要通过匹配度分析和行为分析让数据“开口说话”。匹配度分析就是将开药人数据库中识别出疑似开药人信息与相关行政机关的工伤保险数据进行碰撞,结合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数据,分析异常工伤人员诊疗信息与药品销售记录的匹配度,确定为其可能存在的骗保行为。而行为分析就是首先通过为全区工伤疾病诊疗金额数据划定正态分布区间,设定安全区间和警戒值,然后以年开药额在警戒值以上的工伤人员近3年开药记录为分析基础数据,生成可疑人员名单,分析上述异常人员开药记录,锁定异常开药人线索。
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让一批工伤骗保行为“显出原形”。门头沟区检察院运用模型共计筛查出89名与药贩子频繁联系的工伤人员,结合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数据,进一步分析药品销售记录和诊疗信息,精准锁定涉案人员。最终,推动立案查获索某某等38名涉案人员,涉案金额达706.8万余元,追回工伤保险基金损失65.4万余元,有力遏制了工伤保险骗保行为。
门头沟区检察院在该案中充分发挥“数据赋能+链条打击+社会治理”的模型优势,实现案件高效办理和全面溯源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一方面,依法高质效打击工伤骗保行为 ,有力铲除药品黑灰产业链。另一方面,强化溯源治理,通过制发检察建议,促成相关行政机关建立《落实辖区定点医院分类重点监管工作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制定《门头沟区“三医”协同巡查工作方案》,推动社保领域完善管理机制,堵塞制度漏洞。同时,还深入社区、医院、企业等场所开展普法宣传,提升群众法律意识,从源头减少骗保行为。目前,门头沟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已连续两年下降1亿余元,数字检察切实维护了基金安全,守护了民生民利。
图为门头沟区检察院联合相关行政机关对辖区内群众开展工伤诈骗警示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