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第63届米兰国际家具展与米兰设计周
在意大利米兰盛大启幕
作为核心平行活动
由意大利米兰设计周组委会、
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组委会等
联合主办的
“感知中国”设计学术周
同步拉开帷幕
在米兰Luiss Hub中心
以C位亮相米兰设计周室外花园展区
凭借独特的设计语言与文化内涵
成为展区焦点
向世界展示中国高校设计的前沿风采
米兰设计周作品展现场
本次米兰设计周展览分设室内主展场与室外花园展场,室内集中呈现第八届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的150件获奖作品,室外则化身“设计艺术大观园”,25家参展单位的创意佳作在此精彩陈列。
室外花园展场
现场参观
设计学院作品展示
室外花园展区具有强大的本科院校参展阵容,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更是以深厚学术底蕴与创新精神,为展览注入了多元设计力量。作为中国设计教育的重要代表,学院此次携优秀作品荣耀参展,不仅以卓越的创作成果诠释“中国设计风范”,更通过与国际设计界的深度对话,助力中意欧设计教育交流,让米兰这座设计之都见证中国高校设计学科的蓬勃活力与时代担当。
现场参观者合影
米兰设计周作品展现场
Design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为本次展览做了充分准备
精心挑选了
不同专业和方向的优秀作品
代表设计学院参展
Design
学院总体介绍展示
医疗产品与系统设计
优秀作品展示
《MediCruise——ICU场景下的模块化运输及整合系统设计》:基于充分的需求调研,结合ICU临床场景的适配性考量,构建了多维度的设备管理解决方案。核心功能模块包括:自动化设备存取柜(Cabinet)实现精准存取;AMR平台运输车(Cyrus)构建智能运输网络;小型设备固定框架(CubeA)与中型设备运输框架(CubeB)形成标准化载体。
在功能设计上,系统通过动态适配运输内容的尺寸及场景需求,采用模块化架构实现灵活配置,有效整合碎片化运输流程,减少非必要的人工干预。通过标准化设备管理平台与智能运输网络的深度融合,为医疗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扩展的解决方案框架,在提升运营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
《迈乐S-Mile脑卒中智能居家监测训练系统》:一款智能集成化的健康管理平台,专为高风险脑卒中人群设计。该系统集成上肢、下肢和平衡康复训练设备、基础指标和握力水平监测技术、感官问询和微波电刺技术以及健康知识科普,配合AI算法分析,旨在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提高用户健康意识,并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快速响应。
这款康复椅的设计考虑到了用户在身体康复和预防监测方面的双重需求,鼓励用户积极参与训练,从而促进全面预防与康复进程。同时,通过用户友好的操作界面、多样化的康复训练以及社交平台的互动,确保用户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得到持续的支持。
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
优秀作品展示
《水滴商店》:水滴商店(One Drop Store)社会创新项目旨在整合商业综合体的平台资源、公益组织的服务内容和大学研究团队的创新能力,以“商店”形式为载体和平台,通过故事化展示、自助式诚信售卖、参与式体验与价值共创等活动,实现残障人士、市民和志愿者等人群的多维成长、社区融入和社会影响。
该项目由三方合作推进,无锡荟聚提供平台性资源和空间搭建,江南大学DESIS lab负责设计研究,4A级公益组织可益会入驻运营并负责内容。水滴商店于今年5月中旬正式投入运营,项目也同时得到无锡市、锡山区和经开区残联领导的关心。
自投入运营以来,水滴商店已成为荟聚中心的热门项目之一,来自经开区太湖街道的7名残友作为主理人参与店铺日常运营,80余名来自社会的“一日店长”辅助残友运营,多家政府单位、企业、学校和公益组织积极响应和参与。
视觉传达设计
优秀作品展示
《未来食物——明天我们吃什么》:一本富有艺术性与现代主义风格的再设计之作,源自原著的灵感,其核心探讨着当今全球面对的三大重大命题:食物、健康与环境。通过深入解构这些挑战,并深入探讨本世纪中期,地球上不断增长的人口对健康和可持续食品供应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设计目标在于唤起对未来食物的创新思维,以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书中的图像选择了红色单色处理,以突显当前食物面临的危机和其紧迫性,在封面选用镜面银卡凹印文字,模糊的视觉效果正如变幻莫测的未来。
《暇食人烟》:1930年左右的文学史籍文献中,“香烟”频繁出现了内容含义丰富的特点,对“香烟文化”的话语功能进行了重新的整理、分析,发现不同文化类型的人们在香烟社会实践中的某些共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香烟社会属性的真实的一面。
人与香烟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设计以书为载体,拟通过视觉实验和书籍设计的形式将社交烟文化进行诠释与设计。封面选用高饱和度色彩组合,采用RISO印刷和四色快印两种印刷技术,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整体设计利用流苏状线条元素体现烟雾的视觉感,增加触感与层次感,体现了设计的手工质感与独特性。
《扁隶宋》:灵感源于隶书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笔画特点,突出燕尾的造型,同时燕尾与宋体的笔画特征有共同之处,末端都有装饰部分,因而将两者进行结合,字体字形稍扁,呈现一种方形的状态,笔画转承起伏比较明显,有粗有细,将古代汉字与现代字体进行融合,整体既有古代隶书的韵味,又具有现代宋体精致华丽的感觉。
环境系统设计
优秀作品展示
《无锡水情教育基地景观设计》:场地位于太湖核心景区,整体设计以水文化为核心要素展开。设计以“空间叙事”为主题,主要分为“时、空、景、情”四个篇章。“时”聚焦无锡因水而生的发展脉络;“空”通过建筑、景观、导视等要素呈现水文化内涵;“景”尊重自然,保持岸线与水域完整;“情”注重引发情感共鸣,追求一种意在言外的美学趣味。
公共艺术与数字创新方向
优秀作品展示
《植愈花园》:以探索自然疗愈主题下的多模态身体感知为研究内容,融合森林浴(Shinrin-yoku)的东方自然哲学与生物拟态技术原理,通过不同种类的植物形态转化为数字仿生空间结构,创建融合视觉动效、芳香因子、音乐律动等多维感官疗愈场景的交互装置。
作品通过对四种典型植被群落进行数字化转译,将数字植物形态与气味可视化相结合,分为沙漠植物-辛香、雨林植物-木质、灌木植物-芳香、草本植物-绿叶四种类型,穿插蝴蝶、蜻蜓等昆虫形态作为生态指示符,构建起身体感知植物能量场的感官体验场域。
创作团队通过使用TouchDesigner将自然元素转化为涌现式生长的可视化形态,Processing则基于参与者偏好选择构建嗅觉信息素矩阵,结合手势识别、体感交互的传感技术实现公众参与的共创体验,使每一位来访者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植物疗愈花园。配合水培绿植、朽木碎屑的空间营造,隐喻心灵修复与生态循环的共生关系,完成将自然疗愈转化为知觉主体与技术生态系统共同进化的元叙事。
《敦煌奇妙夜》:在当代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语境下,该作品致力于敦煌文化的数字转译与创新设计,营造出一个融合多感官体验的沉浸式艺术空间,成功实现了千年文明遗存的当代性激活。作品以莫高窟第220窟北壁的《药师经变图》为蓝本,运用投影映射与三维建模技术重构虚拟洞窟,探索了传统文化的数字化重构范式。
作品突破传统展览的单向观看逻辑,参与者的红外感应装置不仅作为光控触发器,也成为连接古今的仪式性媒介。当光束触及壁画,沉睡千年的人物被点亮并“苏醒”,悠扬的古乐随之奏响。单人互动可欣赏独奏动画,多人互动则能形成恢弘的合奏场景。作品中敦煌传统艺术元素与赛博风格的视觉特效交相辉映,完成了从个体审美体验到集体文化仪式的体验范式转换。
该作品通过构建参与式文化记忆场域,不仅实现了敦煌从物质遗存向活态传承的转换,也彰显了科技赋能艺术表达的无限可能。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已然在虚实交织的时空中完成了当代艺术最富诗意的文化转译。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注重国际化教学与科研合作
作为第一批中国区成员
参加了包括CUMULUS和DESIS等
国际学术组织
目前已与17个国家、
地区45所高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
与20所海外高校开展交流交换项目
此次“感知中国”设计学术周
不仅搭建了中意欧设计教育交流的桥梁
更通过学院优秀作品的展示
向世界传递中国艺术设计的风范
让全球观众在米兰这座设计之都
沉浸式感受
中国高校设计学科的丰硕成果与创新精神
/ END
本文欢迎微信公众号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江南大学,微信号:jnu-1958。
稿件来源:设计学院
本期编辑:钟闻瑞 郭诏金
欢迎您积极投稿或建言献策
投稿邮箱:jndxrmtzx@jiangnan.edu.cn
Copyright © 2014-2025江南大学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