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影交织的长河里,每一张抗战历史图片都是不朽的丰碑。在【光影中的抗战故事】专栏,我们翻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珍藏图片,探寻每帧图像背后的故事,重现那些烽火岁月里的真实与感动,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官网,有一张编号为“15302”的黑白老照片,图片说明是“河北省定县武工队伏击小股敌人”。这张极具动感的照片广泛见诸抗战主题文章中,它是什么时候拍的?拍摄者是谁?背后又有什么故事?今天这期【光影中的抗战故事】聚焦抗战时期活跃在晋察冀根据地上屡立奇功、被称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的敌后武工队。
成立背景
武工队,全称“武装工作队”,因其活动区域主要在敌后,又称“敌后武工队”,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穿军装的抗日队伍。敌后武工队犹如一支支利箭射向敌占区,被称为打击日寇的“怀中利剑,袖中匕首”,是抗日战争中一支传奇的队伍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1942年的冀中平原,抗战形势异常紧张。日军在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对我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五·一”大扫荡,并加紧了对边区进行“封锁”和“蚕食”。1942年9月,在聂荣臻主持召开的晋察冀党政军干部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到敌后之敌后去”的口号,作为当时展开全面对敌斗争的方针,敌后武工队从此应运而生。
敌后武工队主要任务是深入敌占区,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建民兵组织,建立情报站,开展对敌斗争,摧毁敌伪组织、伪政权、维持会,配合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使敌占区逐步变为抗日根据地。武工队对粉碎日、伪军的“治安强化运动”,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很大贡献。
由于所在环境的特殊性,这支队伍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和工作队,对队员的要求很高。冀中九分区成立武工队时,就是从各部抽调班排以上的骨干、党员,要枪法准、人机灵,还要有一定文化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42年,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建立的武工队数量就超过80支,其中冀南一个军区就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集结近500人组成21支武工队。进入1943年后,敌后武工队的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
对敌任务
电影《平原游击队》使得“双枪李向阳”的名字在20世纪50年代家喻户晓。而“李向阳”的原型就是当年敌后武工队的队长郭兴。小说《敌后武工队》中精干机警的抗日英雄“贾正”,正是昔日战友冯志以贾正喜为原型而创作的。
敌后武工队队员贾正喜
敌后武工队有时集中,有时分散,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今天打埋伏、袭据点、摸哨兵,明天撒传单、割电线、埋地雷;有时候公路上出现娶亲的花轿,专门在狭窄处与敌相遇,敌人正欲盘问,在轿里杀出个彪形大汉,和轿夫、吹鼓手一起让敌人饱尝一顿子弹、手榴弹;还打击日伪征粮队、摧毁或改造伪组织、对日伪据点实行围困……神出鬼没的敌后武工队以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让敌人摸不透、打不着,搅得敌人晕头转向、焦头烂额。
锄奸,是武工队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当时,在河北之光县,有一名叫丁化成的伪军中队长,经常鱼肉百姓,抓捕和残害我军将士,人称“活阎王”。为除掉这一汉奸,冀中九分区敌后武工队周密侦察,制订了严密的刺杀计划。一天,丁化成带着几名伪军逛集市,武工队得到消息后化装成老百姓混在人群之中慢慢接近他。当丁化成在水果摊前弯腰挑选时,武工队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枪将其击毙。这次行动虽然只消灭了一名伪军官,却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武工队的斗争形式多样,除军事斗争外,采取有力的政治攻势,对敌人晓以利害示以大义,争取伪军投诚反正,使敌人内部分化瓦解,也是武工队的一项重要任务。
队员们通过向碉堡和据点喊话唱歌、撒传单、写标语等方式,向伪军宣传抗战形势,晓以民族大义,唤醒他们的抗战意识,宣传既往不咎的政策,鼓励他们弃暗投明,让其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少伪军警、伪政权开始主动和武工队拉关系,愿做内线提供情报,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去应付日军,暗中进行抗日工作。1943年4月初的一天上午,武工队住在清苑南蛮营村东南角一家,日伪军1000多人突然到来。敌人在村里乱窜,有几个日本兵窜到武工队住的胡同里,伪办公人员机智巧妙地把敌人应付走了。敌人走后,保长马上来向武工队报告情况。这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保长,为保护抗日队伍立了功。
对日军的攻心战也取得了很好成效。冀南军区选派专人训练武工队员讲日语、教唱日本歌曲,在包围据点等时机用日语向敌人喊话;利用日军对樱花节的重视进行宣传,给他们写安慰信、送慰问袋、撒传单,宣传我军官兵平等、优待俘虏的政策和战争带来的苦难。号召他们放下武器,不要再为侵略者卖命。日军在我军政治攻势下,厌战反战情绪日趋高涨,战斗意志日渐削弱,逃跑自杀事件不断发生。
照片背后的故事
本文开头这张照片拍摄于1943年6月,战斗场景为敌后武工队追击伪军,收缴伪军逃跑中丢弃的自行车和武器。照片拍摄得极具动感,充满了战场的紧张感,拍摄者便是著名战地摄影记者、《晋察冀画报》摄影记者沙飞。沙飞,原名司徒传,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正式任命的战地摄影记者,领导创办了我军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是中国革命摄影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1942年2月,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召集沙飞、章文龙等人开会,具体研究画报编辑方针、任务和创刊号的计划。聂司令员明确指出:办画报就是把边区抗日军民对敌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真实报道出来,鼓舞人民更勇敢地进行斗争,同时要把我们的正义事业和斗争事迹告诉边区以外的人,争取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对我们的支持。我们的画报要面向全中国、全世界。
《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封面
1942年5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成立,军区政治部任命沙飞为主任。1942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正式创刊。1948年5月与晋冀鲁豫军区的《人民画报》合并。它是《解放军画报》的前身。
当时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潘自力对画报社工作给予很高评价,他说:“晋察冀画报社人员不多,总共100多人,但它起的作用却等于一个战斗兵团。”
《晋察冀画报》的出版,在各抗日根据地引起强烈反响。《解放日报》这样写道:“在目前困难日增,经济更加艰难的条件下,晋察冀边区出版这样的刊物,不能不说是我们自力更生的模范,晋察冀边区的光荣!”中外多家报纸纷纷发表评论,称赞《晋察冀画报》为“文化的鲜花”和“了不起的创举”!
综合来源:新华社、解放军报、石家庄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