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口述史34|张生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八路军战士
2025-04-28 15:5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抗战馆工作人员走进张生祥老兵家中,开展老兵口述史项目的采访拍摄,记录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张生祥,原名张官玉,1925年5月6日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李家堡乡李家堡村,1945年春加入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相关战役战斗。1953年从朝鲜战场上回国转业,出任龙关县赵川区特别员主任。1962年响应国家干部上山下乡号召,扎根基层公社工作22年,直至退休。

张生祥(张官玉)老人个人照

参加八路军,投身革命事业

张生祥兄弟姊妹六人,年时家境贫寒,一家八口人仅靠父亲一人做长工维持家中生计。

1945年春节,19岁的张生祥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了聂荣臻领导的警察局部队,成为华北野战军的一名战士,在龙关县一带作战。当时,八路军装备简陋,枪支弹药匮乏,“武器都是杂牌枪,手榴弹都是竖直款的”,难以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正面作战。面对强敌,张生祥所在的部队主要采取麻雀战术打击敌人。

在采访中,张生祥老人为我们详细讲述了当时麻雀战术的具体实施办法。当时,日伪军在乡村修筑了大量岗楼,用于监视八路军行踪以及方便掠夺百姓财物等。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八路军灵活使用麻雀战术,将部队化整为零,像麻雀一样分散潜伏在山林之间,安排放哨的哨兵观察日军动向,穿着日伪军衣服迷惑敌人,侦察到少量日伪军就将其歼灭,看见人数众多的敌人就撤离保存力量,并通过歼灭敌人获得武器和衣物,壮大自己的队伍。

那会儿的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1945年8月,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张生祥被编入炮兵连,跟随部队对日伪军展开全面反攻,参与了解放龙关县、攻占张家口、打击满洲国伪政权等数十场战斗。老人回忆起当时在丰宁与日伪军的一次遭遇战:当时,炮兵正向前线运送炮弹,行军途中受到了日伪军的埋伏阻击。面对敌人偷袭,战士们都十分勇敢,“有一位排长面对敌人的机枪架起迫击炮就进行反击,连找个坡做掩体都顾不上”,张生祥动情地说道。这场激战虽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一位排长、一位班长以及一位士兵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生祥跟随部队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张生祥又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出国作战。

尽管武器装备处于明显劣势,但是张生祥在战场上不怕牺牲、英勇杀敌。最令人动容的是,在一次激烈战斗中,他的胳膊被弹片击中,情况危急,医生说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便有截肢的风险。当时部队医疗条件极其简陋,缺少麻醉药等医疗用品,张生祥毫不犹豫地要求医生在不打麻药的情况下直接手术,咬紧牙关忍受剜肉之痛。仅仅在休养四个月后,张生祥带着未完全愈好的伤,回到战场继续参加战斗。“那会儿的兵都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张生祥目光坚毅地说道。

张生祥(张官玉)获得的荣誉证书

薪火相传,全心全意为人民

1952年,张生祥从朝鲜战场回国,被选派至张家口空军干部学校三大队进修,经过两年的学习,1954年张生祥转业到地方工作,担任乡书记等职务,他始终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1962年,张生祥再次响应国家干部上山下乡的口号,扎根大队基层开展工作,帮助群众排忧解难。1985年,在大队基层工作23年的张生祥光荣退休。退休后,张生祥仍不忘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随即返乡承包了贫瘠的红土沟,发展生态农业,年复一年地与山为伴,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家乡的绿水青山。

张生祥(张官玉)与抗战馆工作人员在一起

在采访的最后,张生祥老人寄语年轻人说道,“要铭记抗战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结语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抗战老兵口述史项目正在持续进行中,感谢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司、河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张家口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宣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本次采访活动的大力支持。


作者: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