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召开“双拥花开耀海淀”2025年“迎新春”军政座谈会
海淀区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海淀区组织优抚对象参加建党100周年大会
学生参加清河站新老兵转运活动
北京遭遇特大暴雨灾害时,驻区部队官兵转移被困群众
“向着梦想幸福奔跑”英雄航天员王亚平主题讲座
老兵宣讲进校园活动中91岁老兵与热情的学生们握手
海淀区组织退役军人及随军家属招聘会
为驻区某部队建成约八千平米的军民双拥活动广场
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京召开。海淀区再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海淀区是首都“四个中心”功能集中承载区,也是全国驻军数量最多、兵种最全、级别最高的城区之一。近年来,作为首都科技创新核心区、教育文化高地和驻军大区,海淀区牢固树立“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的理念,把拥军优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压实,全区军政军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扎实有效开展双拥工作,掀起新的双拥热潮,以优异成绩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书写了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壮丽篇章!
聚焦凝心铸魂着力打造红色“双拥阵地”
近年来,坚强的领导成为推动海淀区双拥工作的强力引擎。区委书记、区长任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36个成员单位和驻区部队有关单位为成员,牵头部队派员与区双拥办常态合署办公,共商共建。全区29个街镇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驻地中央、市属单位、部队领导参加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共建立710余个双拥机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新格局。
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推动业务工作发展的优势。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支部党员与退役军人志愿者多次联合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与海淀区儿童福利院(综合福利院)结对共建,捐赠生活用品,为工作人员开展心理辅导及未成年人保护法解读。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和辖区各街镇组织开展“老兵心向党”红色观影月活动,深入推进“老兵永远跟党走——老兵宣讲”实践,听众2万余人,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为强化示范带动,香山街道打造“香山老班长”先锋队品牌,有机融合香山地区退役军人工作特色,因地制宜推动退役军人参与基层治理,在地区拆除违建、重大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兵支书’,我要带领队伍把身份优势和情感优势转化为退役军人服务的质量优势。”学院路街道学院南路32号社区“兵支书”毛浩铭说。以党建引领强化服务站位,全区退役军人党员担任社区(村)书记、主任、两委委员共计357人,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服务站”活动,通过专题党课、主题党日等形式,筑牢退役军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优化服务体系用心织密服务“保障网络”
“我们要将这里打造成为老兵幸福家园,让退役军人切实感受到‘家’的温馨。”在上地街道八一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每月举行一场“怡乐园大集”。站长王飞介绍,“怡乐园大集”始终以服务军人群体为核心,聚焦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为退役军人打造家门口的便利生活圈。曙光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致力于提供个性化服务,开设“退役军人专属自习室”,免费提供学习资料打印、复印、装订等服务,为退役军人学习提供便利。
让退役军人在社区中感受到满满的关怀与温暖,真正架起服务退役军人群体的“连心桥”。目前,海淀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29个街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及全区服务对象100人以上社区(村)退役军人服务站均完成“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创建。全区三级服务体系形成了政务服务、军人荣誉物品展示、常态化联系“三位一体”服务模式,让“四尊崇、五关爱、六必访”深入人心。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区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开创了信息化条件下的拥军新模式。开展“海淀区十佳特色退役军人服务站”展评工作。全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地理位置已入驻百度、高德地图,还运行海淀区退役军人服务线上平台,全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完成667块标牌悬挂,成为服务退役军人的温馨指引。
据统计,海淀区成立区、街镇、社区(村)“首都老兵”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668支,凝聚退役军人志愿者13000余人。动员全区退役军人志愿者积极参与冬奥会场馆保障工作,为冬奥赛会保驾护航。西三旗街道退役军人“亮剑”志愿服务队、上地街道“红星老兵”志愿服务队成功入选全国“退役军人守护家园志愿服务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创新“数字+制度”管理模式,自主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163名退役军人个人信息进行“一键查询”、考勤全流程审批、退休智能预警等操作,实现退役军人数据库动态更新管理。
践行双向奔赴携手书写军民“鱼水之情”
降雪预警一发布,部队官兵与社区志愿者迅速集结,采用“机械化作业开路、人工精细化清理”的协同模式,保障主干道、居民楼出入口的通行安全。这是甘家口街道打造的军地联动快速响应机制。此外,甘家口街道依托结对共建协议,与驻地部队创新建立“1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构建起“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军民协同体系。
万寿路街道把双拥向驻地企业延展,让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打造社会化拥军品牌。通过“拥军点”,辐射“拥军圈”,延展“拥军带”,在五棵松华熙商圈建成“五位一体”拥军体系。百余家商户悬挂“拥军门店”标牌,签订“双拥联盟公约”,为军人军属提供优惠优质服务,2024年服务近3万人。西北旺镇协调解决某部队大院通往学校的便捷通道,方便部队子弟快速安全上下学;协助完成六里屯军队统建房社区筹备组组建并入驻小区,协调戎馨园小区工程验收等工作,支持部队建设,服务部队备战打仗。
“在服务窗口军人优先,就是让尊崇军人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马连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在马连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费室窗口、药房窗口,随处可见张贴“军人优先”标识,为军人提供优先服务,缩短就医等待时间,提高就医效率和就医体验。花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季青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单位送药上门、送医上门、送“苗”上门等一系列措施为军人军属打造“健康堡垒”。
突出精神传承大力厚植双拥“文化土壤”
“孩子参军后,休假探亲总是来去匆匆。这次‘优秀士兵父母逛京城'活动,孩子与我们在北京团聚,还整整陪了我们5天。北京的秋天真美,谢谢你们!”来自武汉的占妈妈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表达谢意。在清河街道,“优秀士兵父母逛京城”活动成为新时代拥军优属的一大特色。据了解,羊坊店街道和清河街道、温泉镇都连续十余年开展“优秀士兵父母逛京城”活动。参加活动的家庭大部分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平时外出机会较少,特别是到孩子参军驻地更少,属地全力做好相关服务保障工作。
八里庄街道依托辖区部队国防教育基地等平台,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共建慧美八里”主题教育活动。多次组织党政机关、学校、企业等开展国防教育实践活动,追寻英烈足迹,赓续革命精神。紫竹院街道充分利用张思德纪念馆、中国青年运动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立体打造地区双拥宣传新阵地。
海淀区倾情聚力厚植双拥文化底蕴,千方百计厚植双拥“情感土壤”,为退役军人家庭悬挂光荣牌15万余户,为1008名立功受奖军人家庭送喜报,广泛宣传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典型事迹。积极落实优抚对象待遇,将优抚对象医疗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为伤残军人配备伤残辅助用品,为全区优抚对象发放慰问金、抚恤金。颂扬英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海淀区还开展区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编撰出版《海淀烈士英名录》书籍,开展为六郎庄烈士墓无名烈士寻找和为烈士寻亲工作,查询并确认28名烈士姓名,并为其中5名烈士找到亲人。
近年来,海淀区以文化建设作为密切军民关系的纽带,以“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为导向,构建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让尊崇之光照亮每个细节,倾力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双拥文化品牌。
强化情感认同齐心擦亮城市“金字招牌”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这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也是海淀区党政军民的优良传统。
2021年7月,暴雨导致海淀山区突发泥石流灾害,险情就是命令,武警北京总队驻区某支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全体官兵不畏酷暑和再次垮塌的危险,连夜奋战、手挖肩扛,清理泥土40方,渣石10余吨,搜救掩埋人员,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驻区部队践行服务人民宗旨,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此外,驻区部队热情支持城市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和军民联防联治活动,参与社会面和社区综合治理,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和应急救援,完成党和国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重大节日期间的安全保卫任务,有力有效维护了首都安全稳定。
时下的北京海淀,中关村科学城创新涌动,三山五园绿意葱茏。在这片融合历史底蕴与科技未来的热土上,驻海淀区部队始终牢记“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根本宗旨,以“驻守一方、造福一方”的使命担当,在抢险救灾、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与驻地群众携手并肩,绘就了新时代军民团结的壮美画卷,用忠诚与奉献诠释着“人民至上”的宗旨,不断书写新时代的军民情谊。
双拥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战胜困难、推动发展的重要法宝。海淀区的双拥工作在“讲政治不讲价钱、讲大局不讲条件、讲责任不讲困难、讲情怀不讲回报”的鲜明导向下取得显著成果。海淀区作为驻军大区、创新高地,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全区军民共同的政治责任,站在海淀区创建双拥模范城“十连冠”的新起点上,要扎实做好拥军优属工作,不遗余力支持部队备战打仗;要用心擦亮双拥模范城“金字招牌”,注重体系守正创新,推进双拥创建活动走深走实;要坚持以驰而不息的奋斗精神,永葆干事创业的豪迈激情,面向未来,持续书写海淀区军民鱼水情深的新篇章。(记者 赵磊 图文统筹 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