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营镇:借综保区建设东风 谱两区协同发展“强音”
2025-04-29 18:4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24年9月,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亦庄综合保税区落户长子营镇,为这座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节点的城镇迎来了历史性机遇。作为全国首个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综合保税区,其建设不仅标志着长子营镇在产业升级、区域协同上的重大突破,更成为大兴区与北京经开区“两区”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

全国首创:四大功能区锚定高精尖  

北京亦庄综合保税区以“四个全国首创”刷新综保区发展范式:首个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首个聚焦高精尖场景集成,首个实现绿色生态产城融合,也是全国最快速度获批落地。规划面积61万平方米,建筑规模89万平方米,重点布局保税加工、物流分拨、保税研发、检测维修四大功能区,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四大核心产业,同步拓展工业品供应、设备融资租赁等“N”项服务贸易,形成“4+N”保税产业生态。这一设计不仅突破传统综保区的单一加工功能,更通过研发、检测等高端环节的嵌入,为京津冀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提供了新载体。

空间联动:东联突破激活产城融合

长子营镇以“东联”为突破口,推动镇域产业规划与亦庄新城深度衔接。目前,综保区已启动14个在建项目,总投资超8亿元,一期将提供5.8万平方米研发加工及仓储空间,配套共享实验室、公共仓等弹性设施。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利用4.8万平方米闲置空间引入芯片制造、生物医药项目,打造低碳供应链与绿色园区。这种“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模式,既承接北京经开区先进制造业外溢,又通过生态空间与产业空间的有机结合,破解传统工业园区“产城分离”难题,为首都南部地区城镇化提供了新样本。

产业协同:“综保+”模式赋能集群发展

依托北京经开区制造业聚集优势,长子营镇创新“综保+”模式,推动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聚焦集成电路、自动驾驶等产业集群,通过“政策互认、产业互嵌、要素互流”,吸引外溢项目落地,形成“综保区牵引要素集聚—辐射全域升级”的良性循环。这种“综保区牵引要素集聚—辐射全域升级”的良性循环,正重塑区域产业格局:一方面,北京经开区的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通过综保区政策红利实现高效配置;另一方面,长子营镇以“配套者”身份融入高端制造产业链,推动自身从传统农业镇向“产城融合示范区”转型。

资源整合:清单化对接破解难题


为保障建设效率,长子营镇建立“需求-供给”清单化机制,促成6家本地建材企业对接综保区采购。同步推进5公里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建设7条道路,实现与北京经开区路网无缝衔接;变电站、水源井迁建等基建项目有序推进,预计今年8月底完成封关验收。此外,长子营镇通过“未诉先办”机制有效缓解周边村庄出行压力,企旺路建设破解道路封闭难题,实现民生改善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这种“问题导向+精准服务”模式,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了可复制的“长子营经验”。

未来展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新高地  

随着综保区进入建设快车道,长子营镇正谋划“三维联动”发展新路径:功能区层面,推动保税研发与产业孵化协同;产业链层面,强化与经开区核心产业的上下游配套;服务网层面,完善人才、金融、物流等要素支撑。相关负责人表示,“长子营镇已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提前谋划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全力保障项目落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支撑。

从“农业重镇”到“开放前沿”,长子营镇的蜕变正是大兴区与北京经开区“两区”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未来,这里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试验田,更将成为产业升级的“转换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交出一份“产业联动、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的创新答卷。

记者:廉海涛

编辑:刘洋

审核:厉春 韩莉



作者:

北京大兴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