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2025年北京市东城区“五四”主题教育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东城区推出“行走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将区内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和文化地标转变成学生身边“行走的思政课堂”。
“这次东城区深入挖掘中轴线文化,在中轴线上设计了行走的思政课堂,与相关资源单位成立了中轴线教育共同体,让教育资源和中小学真正牵手联动,学生们从校园内走向校园外,通过志愿服务和拓展性学习,让行走的思政课真正实施起来。”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张燕告诉记者。
今年初,东城区推出了“课本里的东城”文化探访微纪实专题片,节目走进老舍故居、中国美术馆、北京钟鼓楼等地,将中小学课本里的东城元素转化为沉浸式文化路线,打造了一场场实景课堂。东城区教科院也将这些文化路线转化为《“课本里的东城”实践案例集》。“课本里的东城”形成了200多条可溯源、可开发、可体验的思政教育线索链,打造“课本即地图、城市即课堂”的沉浸式学习体系。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思政课建设的四个着力点:育新人、建体系、优资源、提质量。东城区通过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课后服务课程、实践性课程建立大的思政课程体系,将学生身边的资源转化为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社会实景课堂中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张燕说。
今年是纪念“五四运动”106周年,现场举行了东城区新团员集中入团仪式。在“新青年·新思享”主题沙龙中,北京景山学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李志伟与成长在东城的大中小不同学段的青少年代表共话成长、青春和使命。
当天,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潘一坡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理想信念》为主题做专题报告。潘一坡从如何理解时代、如何理解人工智能时代讲起,让学生们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想信念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关系。
会后,与会师生进行“行走的思政课”之清华大学校园行,探访“水木清华”“红色记忆”等路线。
(采写:赵翩翩;图片:唐晨;编辑:王小艾;复审:常悦;核发: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