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即将来临,很多小伙伴会选择外出踏青、赏花,感受万物复苏的气息。
随着北方气温的回升,蜱虫也开始从洞穴里或墙缝中爬出来,寻找宿主(包括家养和野生动物、人等)吸血,蜱虫可通过叮咬传播多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引发多种严重疾病。
什么是蜱虫?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属于蛛形纲蜱目(非昆虫)节肢动物,常见硬蜱和软蜱两类,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
蜱的发育过程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在草根、树根、畜舍等处的表层缝隙中产卵。在适宜条件下,卵可在2-4周内孵出幼虫。幼虫体小,有足3对,经1-4周蜕皮为若蜱,若蜱可到宿主身上吸血,落地后再经1-4周蜕皮而为成虫,若蜱和成蜱足4对。蜱完成一代生活史所需时间从2个月至3年不等,寿命自1个月到十年不等。
蜱大多数生活在野外人烟稀少的灌木丛、林间草地、草原牧场等处,一般需具备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喜温湿)和较充足的供血宿主。蜱的幼虫、若虫及雌雄成虫均吸血,幼若蜱多以小型动物和禽类为供血宿主,成蜱大多侵袭大型哺乳动物,只有少部分种类偶尔会叮咬人类。
成蜱的高峰季节在4~6月,幼蜱多见于7~9月,易受日光、湿热、干燥和过多雨量影响。蜱在早晨和傍晚较为活跃,此时常爬至草叶、灌木尖端寻觅宿主。当人和动物从此处穿行或停留时,便爬至人和动物身上叮咬吸血。
被蜱虫叮咬有什么后果?
专家表示,蜱虫跟吸血的蚊子不一样。蚊子属于昆虫纲双翅目,有翅能飞;蜱属于蛛形纲,没有翅膀不能飞,蜱的活动范围一般为数十米。此外,蚊子是只有雌蚊吸血,蜱的雌雄均吸血且雌蜱吸血多。蜱在吸血媒介中的危害仅次于蚊类。
有网友曾在社交平台上发帖,记录了自己母亲从被蜱虫咬,到发病去世的全过程。该网友称,起初家里人以为其母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经多重检查,其母被确诊为“蜱虫病”,后病情恶化,不幸离世。这起事件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常见的蜱传疾病包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由大别斑达病毒引起,表现为高热、血小板减少)、森林脑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导致的多系统损害)、Q热(贝氏立克次体引起的发热性疾病)、蜱传回归热(螺旋体感染)、新疆出血热(病毒性出血热)等。
这些疾病多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尤其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因多器官衰竭死亡。因此人们外出游玩、远郊露营时要防止蜱虫叮咬,出现相应症状要及时就医。
被蜱虫叮咬怎么处理?
蜱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叮咬,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蜱在叮咬吸血时会释放麻醉性物质,因此蜱虫叮咬吸血过程大多数没有痛感,不易发现。
如果不幸被蜱虫叮咬,千万不能硬拔或拍死。大连市皮肤病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兆研表示,蜱虫在吸血时,它的头部包括口器是深深扎进皮肤里的,如果生拉硬拽,很容易将其头部留在皮肤内,也会刺激蜱虫分泌更多的携带病原体的毒液,增加感染风险。
另外,也不能采取火烧、涂酒精的办法,那样做可能刺激蜱虫分泌更多毒液。如果直接用手捏蜱虫,则可能挤压出病原体,同样可能造成感染。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李懿建议,发现被蜱虫叮咬,可先用酒精涂抹在蜱虫身上,然后用小镊子轻轻夹住蜱虫头部,以稳定、均匀的力向上拉动,不要扭曲或猛拉蜱,以免导致蜱的口腔部分脱落后留在皮肤中。
李懿提醒,清除蜱后,要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清洁被叮咬部位,还有双手,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如果身边不具备条件的话,建议直接到就近的诊所或医院进行处理。
野外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避免暴露,做好防护:在蜱虫活动期,到森林、树丛、草丛活动时要避免长时间原地坐卧。最重要的是不要暴露皮肤,最好穿长袖衣裤,宽松的领口、袖口、裤管口要扎紧。因为蜱虫可以先附着在衣物上,再慢慢地从这些开口处钻进去。穿着浅色衣物比较容易发现这些危险小黑点。无法遮盖的部位喷洒涂抹驱虫药物,也有一定的效果。
归来仍要检查:从户外返家,及时洗澡更衣,检查衣物和皮肤有没有异常附着物。常温水洗衣物不能杀死蜱虫,高温烘干才可以去除。
别忘宠物:附着在宠物的蜱虫可以随时更换宿主,跑到人类身上。且蜱虫所致的疾病多为人畜共患,也会危害主人的健康。要如同人类一样做好衣物遮蔽和驱虫剂喷洒的工作,回家时别忘记检查宠物的耳后、颈部、腹部、四肢、足趾等处有无蜱虫的身影。如果被叮咬了,请前往宠物医院处理。
来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观新闻、大河网、@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