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至25日,北京市第五届“子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坛在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举办。讲坛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邀请百余名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共同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此次活动由北京教育学院与大兴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共同主办。北京教育学院院长张永凯在讲话中指出,北京教育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干部教师培训体系,打造了“子曰讲坛”培训品牌。他表示,当下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呈现的三条创新路径。“一是做好科技赋能,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二是聚焦‘大思政’建设,探索传统文化在全学段、多学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三是关注价值引领,确保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传统文化教育兼具人文关怀与精神内涵。”张永凯说。
高端讲坛环节邀请了知名学者、作家分享他们眼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只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学生才能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成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才能走进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认同感并参与家园建设;才能将生命的根须扎植于传统文化丰厚土壤,把自己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勇在发言中强调,传统文化教育本质上是素质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应注重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如同改良土壤般为各种技能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在“园长校长沙龙”环节,多位校长、园长分享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东城区地坛幼儿园园长梁静介绍,该园利用二十四节气开展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注重培养幼儿的传统文化技能培养。朝阳区陈经纶中学分校校长刘丽娟表示,学校以语文学科为切入口,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研究,成果获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成果奖。大兴区德茂学校校长张英介绍,该校依托35年民乐教育历史和北京市唯一的初中“金帆”民乐团,推进礼仪、民乐、骑射、阅读、围棋“新六艺”课程的融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让他们在国际舞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
AI时代如何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创造性转化?丰台区长辛店第七小学校长王新艳说:“人工智能就像是神笔马良手中的神笔,能绘出美好,也能绘出其他。科技可以给人类赋能,人类更要给科技赋魂。”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方麟在报告中提出,应从课程目标的精准定位、课程内容的系统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等方面入手,构建具有时代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课程教研员、正高级教师贺争光在报告中分享,大兴区通过组建区校共同体,构建“行政性推进—项目化实施—共同体协作—多样化发展”的推进机制,解决了传统文化教育中“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的核心问题。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院长邸磊表示,未来,“子曰”讲坛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与人文”融合主题,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推动区域协同与资源共享,构建均衡发展的传统文化教育生态。
(采写:王小艾;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供图;编辑:赵艳国;复审:常悦;核发: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