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北师大人受到表彰!
2025-05-01 16:0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

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

模范集体表彰大会召开


北京师范大学肖向荣

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王鹏飞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刘海霞

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未来科学城学校艺术中心教师团队

荣获北京市模范集体


北京市每5年评选表彰一次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模范集体,这是市委、市政府授予本市劳动者的最高荣誉。推荐评选工作注重选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聚焦首都重大战略、重要任务、重点产业,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普通劳动者。本次共评选出北京市劳动模范806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446人、北京市模范集体195个。





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图片


肖向荣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肖向荣,长期深耕美育教育、艺术科技创新与文艺创作,以美育赋能乡村振兴、以艺科融合践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国文化与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首创“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实践育人活动,身体力行于贵州、云南、新疆等乡村开展美育传播,打造“行走的美育思政课”;设计“以美培元、四维融合”美育体系,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带队完成国家审订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30册,以“大美育”引领新课标下的基础艺术教育;作为“教育家精神”全国巡回宣讲代表,宣讲会有19.75万名师生参会,直播收看超338万,点赞超97万,提振教育工作者初心与担当,影响持久广泛;深刻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等大型文艺创作活动中的艺术科技融合创新经验,应用于新时代教育、文旅创新与青年人才培养,创立“大学生AI艺术季”品牌,联动175所海内外高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舞蹈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研究》,探索艺术科技融合发展下的新增量。肖向荣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拥抱智能技术变革,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初心,是新时代艺术教育与艺科创新的杰出代表。


图片


王鹏飞 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党委书记、执行校长,高级教师


王鹏飞,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党委书记、执行校长,昌平区党代表、人大代表、青联委员。王鹏飞用专业思维和创新理念深耕基础教育管理实践领域,积极探索育人模式变革,办学成效广受赞誉,2025年获评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青年榜样,2024年获评首都劳动奖章,2017年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师。王鹏飞构建“五育融合”的育人生态,以构建“大思政课”发展格局为基础,在课程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形成合力。他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贯通实践,牵头构建“三层六域”贯通课程体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终身发展之需设计长链条培养方案,借助脑科学、人工智能技术累计为学生构建全面画像,大力推进数字化赋能差异化教育资源供给,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改革实践,相关探索被中国教育电视台、现代教育报等媒体报道,5篇文章在《中小学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主编《跨学科主题学习:学校怎么做》。王鹏飞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系建设,构建“四个素养+四个工程”成长体系,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微课题”研究,分层分类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亲自主持绩效工资改革、非坐班制等多项保障举措,三年来为“国培计划”等培训跟岗项目授课近20次,覆盖干部、骨干教师1000余人。


图片


刘海霞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


刘海霞,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副校长、北师大实验华夏女子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作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首位外派轮岗干部,扎根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华夏女子中学十年,以创新实践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荣获首都劳动奖章称号。创新集团办学模式,针对教育综合改革核心命题,创立“主体性浸润式融合”办学模式,构建理念共融、资源共享、师资共研的办学机制。守正创新,坚持实验中学“做真教育”的办学理念,本着“融合、稳定、提高”的原则,积极推进更新办学理念、提升师资素养、变革管理机制、突破思维束缚等方面的改革。深耕教师专业发展,构建“经验沉淀-理论提升-成果固化”的教师成长路径,主持出版教育教学著作《静享花开——美丽女孩成长手册》《高素质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实践研究》。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在实验中学优质资源辐射带动下,连续多年实现并保持中考优势,带领师生在科技、排球、舞蹈、合唱、戏剧、辩论等多方面均创造了历史性成绩,女校优势逐渐显现,校园文化积极向上,基本实现了打造一所优质特色学校的目标。刘海霞作为集团办学轮岗干部先锋,在一线工作实践中有传承、有创新、有影响,为新时代教育改革作出贡献。





北京市模范集体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未来科学城学校艺术中心教师团队


北师大二附中未来科学城学校艺术中心教师团队均为党员教师。团队始终秉持“以艺术浸润学生生命”的理念,构建指向人文素养培育的艺术综合课程。自学校建校起坚持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开设“戏剧+”、影视、舞台美术、偶剧等艺术素养课程,面向初中学生开设戏剧舞蹈、戏剧音乐、戏剧美术、项目式戏剧跨学科课程,成为全国极少有的全员全学段开设艺术综合课程的学校。与高校联动,引入高校专业资源,融合团队教师自身专业优势,形成基础教育阶段戏剧育人的创新样本,课程经历十年六轮次迭代优化,惠及学生超3000人。艺术教研组自建校以来每年都被评为优秀教研组,学生评教近三个学期平均满意度达95%以上,通过“高校资源+校本教研”双轮驱动,带领学生斩获经历国家、市区级荣誉和实践活动60余项。在学校工作即科研,科研即工作的理念引领下,艺术中心课题获批北京市“十三五”规划课题优级等次结题。课程成果荣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中小学美育创新改革案例一等奖,学校评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团队教师积极响应义务教育新课改,参编国家级艺术教材5项以上。


图片

-bnuweixin-


来源:校工会、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

排版:张月

责任编辑:姜思宇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

图片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