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点滴奉献铸就城市脊梁。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首都城管聚焦奋斗在执法一线的工作者,展现他们扎根基层、创新攻坚的奋斗故事,彰显城管人“中国梦·劳动美”的时代风采。
该专题人物事迹中,既有街头巷尾的“城市绣匠”,也有智慧治理的创新先锋。他们用脚步丈量市容精度,以科技赋能执法效能,在“接诉即办”中传递民生温度,于精细治理中诠释城管担当。这些扎根大地的奋斗者,正以星火之力汇聚成首都建设的磅礴动能,在新时代首都发展蓝图上镌刻着劳动者的荣光。
康丛爱
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
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执法总队三大队政委
康丛爱(中间)
“哟呵,瞧瞧这西葫芦,水嫩水嫩的,跟刚从地里冒出来似的!”“老板,给我麻利儿称两斤小油菜,晌午回家炒着吃!”清晨九点,准时“报到”的“蔬菜直通车”刚在通州的一个社区楼下稳稳停住,社区瞬间就被唤醒,热闹非凡。吆喝声、交谈声此起彼伏,勾勒出一幅充满烟火气的民生图景。
走到“蔬菜直通车”跟前,市城管执法局执法总队三大队政委康丛爱听到人们一边挑拣一边唠家常。“以前啊,这儿全是乱摆摊的,路都被堵得死死的,走个路都费劲。你再瞅瞅现在,多敞亮!”听到这话,康丛爱嘴角忍不住往上扬,心里别提多舒坦了。他扭过头,朝队员们使了个眼色,爽朗笑道:“走,咱奔下一站!”身为市城管执法局执法总队三大队政委,自2024年9月挑起占道经营整治这副重担,他心里就像烧着一团火,亮堂堂的。他清楚,占道经营可是“疏解整治促提升”里的硬茬子,光靠末端执法不能解决问题,必须统筹处理好“执法与治本的关系”,得从根子上想办法,给老百姓把便民服务这块“拼图”好好补上。
就拿在通州区试点的“蔬菜直通车”为例,在通州区这个新建小区,以前每到傍晚,游商小贩跟商量好似的,骑着电动车、蹬着三轮车,全涌到这儿,地上满是烂菜叶、破塑料袋,风一吹,到处乱飞。居民们被折腾得苦不堪言,12345投诉电话都快被打爆了。康丛爱见状,带着队员们开启了 “攻坚模式”,白天太阳底下,队员们热得汗流浃背,测算人流量;到了晚上,大伙又聚在办公室,趴在地图前,仔细研究分析,把哪个时段、哪条街容易出现游商的情况,标得明明白白,跟作战地图似的。为了更精准地了解居民需求,队员们甚至和居民处成了朋友,将居民的建议都一一记录,每一页都承载着大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不是简单的执法问题,是民生需求的缺口。”康丛爱认识到,这不是以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问题。他翻阅大量资料,了解到商务部门正在推进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民生工程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如果助力这项民生工程在有需求的点位落地,是否就能从源头解决占道经营?”他迫不及待地联系商务部门,并促成了第一次分析研讨会。
从选址到落地,每一个环节康丛爱都反复推敲。“这个地方是否适合放蔬菜直通车?”“会不会对本地交通产生其他影响?”“如果地方小不适合放直通车,是否有其他方案?”他一次次往返现场,不断进行推演和调研。最终,在城管执法部门与商务部门的紧密协作下,通州区六个点位的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顺利落地,占道经营的投诉数据大幅下降,既维护了城市秩序,又切实满足了市民的刚性需求。
通州区占道经营整治与便民服务设施织补工作的有效推进,是统筹处理好“六个关系”综合施策的成果。近年来,市城管执法局向商务部门共享需求信息1100余条次,协助推动建设提升基本便民商业网点600余个。对丰台区康润家园、朝阳区康营家园、大兴区空港新苑等十余个社区进行了精准织补,有效解决了占道经营问题。同时,积极配合商务等部门对纳入目录制管理的334辆蔬菜直通车,加强日常管理,服务社区居民群众。
“凡事多一点耐心,谁需要帮助,我就尽最大的努力去沟通、去帮。”在很多人眼里,康丛爱倾心接诉求、倾情来普法、倾力干工作。
入伍十多年的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坚持“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把群众诉求和现实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处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仅要解决,更要解决好”。
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康丛爱多年来的一份承诺。
晨光里的菜市场喧闹,暮色中家家户户飘出阵阵饭菜香,这些烟火日常,都将成为城市治理最美的注脚。未来,城管执法部门将继续用耐心倾听市民与商户的声音,让占道经营的隐患与市民需求的呼声,都能第一时间抵达决策中枢,让信息共享化作城市治理的“神经脉络”,把城市治理的“痛点”都当作亟待解决的“线头”,用“绣花功夫”绣出城市的整洁有序,更绣出温馨的人间烟火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