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籽紧抱迎春放,五十六民族共芬芳。”“五一”假期期间,以“美美与共,籽籽同心”为主题的北京中华民族文化周,成为市民游客体验中华民族文化的好去处。此次文化周依托园博园多彩文化空间,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精心策划11大板块60余项活动,为广大市民打造了一场集民族特色美食、国潮文创产品、非遗技艺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盛宴,使市民游客在“五一”假期沉浸式解锁中华民族文化密码。
多彩文化活动书写笔墨光影间的民族情谊
5月1日,记者走进园博园,中华民族元素交织成绚丽的春日图景,市民与游客穿梭其间,在非遗技艺、传统体育、特色美食与文艺展演中,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感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力量。
“青山绿水皆画卷,民族团结做底色。”步入园博园北京园,“书绘共同体——书绘共有家园”体验活动正在举办。记者看到,几名书画家正在长卷上挥毫,“中华民族一家亲”几个大字苍劲有力,周围围满了跃跃欲试的游客,墨香与欢声笑语交织。市民们不仅能欣赏到艺术佳作,更可提笔参与,在笔墨流转间感受民族情谊的深厚底蕴。
来自嘉园小学的邵熙涵同学握着毛笔,在老师指导下写下“团结”二字,她的母亲岳女士笑着说:“带孩子来不仅是学书法,更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埋入孩子的心田,坚定文化自信。”一旁的拓印体验区,游客们正将“石榴籽”图案拓印在书签上,工作人员表示,拓印是古老的技艺,把民族团结的主题融入其中,是一种让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方式。
紧邻的“史叙共同体”中国民族典籍文化展,带领人们穿越历史长河。展览通过北京古籍、古迹中中华民族交融的历程,展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泛黄的典籍、珍贵的文物,讲述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让参观者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元一体。
光影交织处,“影话共同体”民族电影展映与电影海报展在阳光剧场同步上演。四部优秀民族题材电影轮番放映,以光影为笔勾勒出动人的民族故事;同期展出的电影海报,展现了华夏大地的多彩风情,让观众在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冲击中,领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沉浸式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趣味体验点燃团结热情
“加油!瞄准靶心!”“体荟共同体”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验区里,欢呼声此起彼伏。记者看到,投壶、空竹、冰蹴球等项目前都排起了长队。一位穿着汉服的姑娘正专注地投掷箭矢,她向记者介绍,投壶是古代士大夫的礼仪活动,现在变成了大家都能参与的游戏,这种古今交融特别有意思。在空竹体验区,68岁的刘大爷熟练地抖动空竹,竹铃发出清脆声响,“我从小就玩空竹,现在能和各民族的朋友一起玩,更觉得亲切。”
一旁的冰蹴球比赛中,两支由游客组成的队伍正在激烈角逐。“冰蹴球是一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在成了大家都喜欢的运动,我们能在共同的文化中找到乐趣。”参加完比赛的游客向记者感慨道。
“趣玩民族体育,共舞活力华章。”现场老师们与观众热烈互动,“手把手”教授柔力球、空竹等动作要领,让驻足的观众也能沉浸式参与。记者在现场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成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纽带。
兴安盟携美食、音乐、文创进京尽展主宾城市草原风情
移步兴安盟主宾城市展区,马头琴传承人何宏文正深情演奏《白马》,马头琴的悠扬与四胡的浑厚交织,仿佛将草原的风带到了京城。他面前的展柜里,札萨克图服饰的精美刺绣、树皮画的自然纹理、阿尔鹿文创盲盒的萌趣设计,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这些文创产品既是对草原文化的传承,也是与现代审美的对话。”兴安盟文创企业阿迪亚旅游礼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笑君拿起一个羊毛毡小马,“你看,小马身上的花纹取自蒙古族图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更多人爱上兴安盟的文化。”
漫步展区,记者被美食区飘来阵阵香气吸引,特门郭勒羊肉串滋滋冒油,鲜食玉米的甜香与奶制品的奶香交织,引得游客纷纷驻足品尝。记者看到,一位蒙古族厨师正在现场制作察干伊德(奶食品),他热情地邀请游客品尝:“这是我们草原的味道,希望大家能通过美食了解兴安盟的生态与文化。”来自市民张先生一边品尝牛排一边说:“以前只知道内蒙古的草原美,现在通过这些美食,更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作为本届文化周的主宾城市,兴安盟以“岭上兴安 美满京城”为主题,全方位展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兴安盟委统战部副部长王连鹏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带着草原人民的热情来到北京,希望通过这次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兴安盟的壮美风光与文化底蕴,也希望进一步深化京蒙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来源 丰台区融媒体中心
丰台时报
编辑 杜倩
审核 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