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宛如一部宏大而深邃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行都书写着人类的智慧与梦想。从古老的城邦到现代的大都市,城市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兴衰荣辱、变迁与进步。正如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所说:“城市从来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和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迹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而留下的痕迹。”对城市史的研究,便是从这些细微的痕迹中还原城市的变迁过程,深入感知城市的发展脉络,为理解和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提供宝贵的经验性参考。
旧都新城:近代北京的社会变革与文化演进
本书将近代北京置放在近代中国大历史的框架之下,截取若干典型事件、现象与文本,通过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多维视角透视,交织呈现北京从一座传统帝都到近代城市演进过程中的纷繁画面。具体内容涵括20世纪初期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初步启动、二十年代北京知识群体面对时代更迭时在思想与行动上的选择、国民党新政权建立之后对北京的政治与文化改造、三十年代北平发展路径的新规划、消费空间与城市文化新秩序的构建、抗战时期北平的文化生态等。
帝都,国都,故都:近代北京的空间变迁与文化表征(1898—1937)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清末民国(1898—1937)北京的城市空间变迁史,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考察近代北京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社会因素与文化表征。本书立足于文化研究的视野,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帝都、国都、故都的身份变化为节点,梳理保守的政治制度、传统的文化观念与现代化两股力量在近代北京的碰撞过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揭示出传统的政治、文化是抑制北京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因素,也是形成北京传统与现代相交叠的空间形态的主要原因。
民国杭州商业与商人研究(1912—1937)
本书基于近代商业转型逻辑,系统性构建了民国杭州商业整体兴衰脉络及其地方特色,杭州商人独特的近代化机理,论证了杭州商业、商人与地方社会之间复杂的促进与牵制关系。将政府视作行为主动方,剖析其施诸地方商业与商人的重要影响。
杭州城市早期现代化研究(1896—1927)
从古代到19世纪末,杭州城的地位呈现出从不断上升到逐渐下降的发展轨迹。甲午战争的惨败及随之而来的《马关条约》,使杭州成为通商口岸的新成员。尽管这是战争落败的屈辱象征,但对杭州城而言,却也是一个发展的契机。由此,杭州城开始了现代化的漫长征程,正如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德所言:“就历史的观点而言,现代化是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向现代类型变迁的过程。”杭州城的现代化是全方位的,体现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教育文化、市政设施、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变迁中。作者主要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市政建设与管理等四个方面对杭州城市早期现代化(1896—1927年)做了部分诠释。
哈尔滨城市史:枢纽与窗口
哈尔滨是一座文化多元、交互与共生的城市,华洋杂处与中西交融。作为铁路枢纽的哈尔滨是一个依水而定、因路而兴的城市。城史纪元是哈尔滨城市史研究的一个关键性和节点性问题。俄侨等侨民是这座城市变迁的见证者与“建设者”。哈尔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三条路径(法国、日本与俄国)的结合点。哈尔滨作为一个多元化城市,其自然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国史、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等的学术价值更是自不待言的。
汕头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与进程(1860—1949)
本书关注汕头在1860年至1949年的发展和空间形态演变,综合历史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建立数据库、绘制专题地图,论述汕头开埠初期的土地开发、民国时期的规划建设、商业的发展及空间分布、人群活动与地产投资,再现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资源和可操作的机制,对空间进行开发、利用和改造,揭示汕头的金融网络、商业网络和人群网络,以及相关的制度对城市空间和人居格局的深刻影响。
近代交通与武汉城市发展变迁研究(1861—1938)
本书以近代武汉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梳理近代武汉交通发展基本面貌的基础上,以城市史、社会史的视野系统考察近代交通发展对这一时期武汉城市空间、经济运行、社会风貌及城市功能等方面的多重复合影响;同时,将武汉置于近代中国全国空间及时段中进行适度的比较分析,进而分析现代交通方式对近代武汉城市发展的正面及负面影响,明晰交通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现代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当今武汉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近代汉口市政研究:1861-1949
本书着眼于近代汉口城市社会的转型和城市文明的进步,采取官方与民间双线并进的论述方式,借助大量报刊、档案等史料,对1861-1949年间汉口市政发展演变进行了长时程的纵向动态考察,着重探讨了晚清民初汉口市政的发展变化,评估近代汉口市政发展进程中各阶段官办市政与民办市政的特点,以及官治、商人自治与城市自治可能性之间的关系,系统梳理了近代汉口市政体制的发展演进,实证地揭示了近代汉口市政发展进程中官治与商人自治之间既相互依存又难免争锋的复杂互动关系及其演进历程,从而以个案的形式展现了近代中国国家与城市社会之间既存有一定边界又互渗黏着的复杂状态,对国外学者有关汉口城市社会发展的论说进行了积极回应。
明清民国时期西安城墙修筑工程研究
城墙作为我国传统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与标志性景观,其长期延续利用与复杂多样的修筑工程紧密相关。本书基于作者长期以来搜集的大量档案文献,结合方志、实录、文集、碑刻、舆图、西文史料等,融合工程史、城市史、历史地理、科技史、社会史、环境史等学科理论与方法,以明清民国时期西安城墙的历次修筑工程、活动、事件等为研究重点,细致梳理了西安城墙修筑工程的要素、环节与技术,系统总结了西安城墙修筑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深入揭示了西安“城工”与区域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书有助于深入探察封建时代后期至近代转型期我国城墙景观面貌的演变历程,有益于推进工程史、城市史、历史地理等领域研究的交叉融合,能够为当前西安城墙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智识支撑,并可供相关领域学者和文史爱好者参考。
西安店名与城市文化研究
本书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讨西安店名与西安城市文化的相互关系。本书对清末以来西安店名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分三个阶段进行了具体分析,重点讨论了21世纪以来西安店名的语言特点以及西安店名与西安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指出了当代西安店铺命名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关于当代西安店铺命名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建议。本书有助于西安城市文化建设,同时对于研究其他城市店名与城市文化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民国西安城市道路系统演变研究
民国时期是西安城市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重要阶段,道路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发展演变是城市变革的先导。基于此种认识,为深入理解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近代转型的过程,本书运用历史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以民国西安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为切入点,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第一层面即复原民国西安城市道路体系的演进过程。第二层面即分析道路系统演变与市政管理变革的关系。第三个层面即探察道路利用过程中路、车、人之间的冲突和管理。
由于民国特殊的经济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围绕道路的利用,以铁轮大车为代表的传统车辆对道路使用和道路养护之间产生了矛盾;新式人力车和公共汽车为争夺公共交通运营空间产生了利益冲突;基于道路扩展,产生了人力车夫群体的城市治理问题等。西安城市治理当局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构建起现代交通秩序,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市治理的近代转型。
广州千年商都文化的历史轨迹与传承创新
本书从史学的实证研究入手,深度剖析广州历经两千年不衰的“商都”文化的地缘优势、历史发展脉络、商业成就及特点,尤其是自古以来在海外贸易方面独占鳌头的辉煌史实,借此分析广州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历史成因、特色优势及对城市发展的独特贡献、现实意义等,并对“千年商都”文化软实力的当代传承与创新进行理性阐释,在此基础之上提供了擦亮“千年商都”城市品牌、提升广州全球影响力的具体对策建议,以期为广州当下创建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历史借鉴,为提升广州城市文化自信提供历史依据。
城市结构的变迁与重建:1949年前后的南京
本书以1949年为横断面,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运用社会变迁理论,透视两个不同的时代,分析了城市政权变更与社会变迁的过程与特点,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End-
供稿人:姚成浩
发布人:张旖轩
审核人: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