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扎根航天制造生产一线,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数控车间主任工艺师刘争以赤心制造,向振兴而行,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推进技术应用,为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工程、探月工程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作出突出贡献,成为航天智能制造的青年领军人物。“有目标,做事就有方向感,就有动力。”从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锚定“振兴中国制造业”的目标,响应学校“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刘争来到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制造生产一线。谈起这次选择,他说:“国家需要制造人才,而航天制造业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最高水平。”
“有目标,就有动力”
为了快速胜任工作,在生产现场跟产、向经验丰富的工艺员请教、学习编程有关理论与软件……这些是刚进入车间的刘争的日常。实习期间,刘争白天跟着师父学习,晚上利用业余时间熟悉软件、数字建模。
“每天晚上建几个模型,操作技能越来越熟练,也为后续承接型号任务打好了基础。”一个月内,他完成100多项零件的数字建模和编程仿真,编程技术迅速提高,还总结了一套参数化建模方法,分享给了车间同事,提高了大家的工作效率。
向着目标指引的方向,刘争兢兢业业,成为同事们眼中的“拼命三郎”。有一次他不慎扭伤了脚,脚踝肿得鞋都穿不进去。车间领导让他休息,他担心影响进度就拄着双拐上班,硬是没有耽误一天工作。还有一次试验中,试剂飞溅到刘争眼睛里,他用纯净水清洗后,坚持到试验完成才去就医。现在刘争一边工作,一边还在母校攻读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的工作就是我的兴趣”
“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将兴趣和工作结合到一起。”刘争坚持向“上”攀登,向“新”探索,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制约生产制造的工艺技术问题。
谈起刘争印象最深的事,“五轴联动加工技术”的攻克算是其一。火箭制造中,常要在圆筒状零件内部精细雕刻。以前操作工需要手动控制角铣头进入狭小的内腔中加工,角铣头不具备摆动功能,要反复对刀、校正,时间花费较长。刘争和同事们不断钻研,自主开发出国内领先的五轴联动加工技术,大幅提高了零件加工效率和精度。“这次创新攻关也让我对工艺赋能、设备改造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在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工艺、设备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高航天生产制造水平。”刘争说道。
工作与兴趣相结合,刘争的创新探索乐此不疲:在舱外航天服主承力结构研制中,突破薄壁异形产品工艺制造难题,保障航天员顺利出舱;开展“千台数控机床增效工程”课题攻关,多台数控机床增效20%到50%;攻克内外形非理论曲面上千根薄壁等厚槽加工难题,助力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喷管内壁研制成功……一个个成果让他向“振兴中国制造业”目标不断迈进。
“干国家需要的事”
“要有目标,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干国家需要的事。”刘争深知靠一人很难成事,必须靠大家一起,因此他积极发挥劳模作用,向身边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大家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共同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在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他是“刘争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带队在工艺优化、设备研发、产线建设上攻关,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最美科技工作者等高科技人才10余名;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和组织里,他作为专家教授,组织培训百余次,引导学员关注技能、学习技能、提升技能;在清华大学机械系,他是“系友导师”,与学生们深入交流航天领域的技术需求与发展方向……潜移默化的引导,为航天制造产业汇聚着更强大的人才力量。
此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刘争还结合自身工作,围绕智能制造、高档数控机床发展、技术技能制造人才培养等积极建言献策,为助推中国制造业发展贡献力量,为国家决策作出有益支撑。
来源丰台区融媒体中心《丰台时报》
供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编辑林瑶
审核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