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昌平区第二十六届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机器人项目在昌平一中教育集团本部开幕。本次活动共设12大赛项,来自全区30所学校的131支战队,共计300余名科技少年齐聚一堂,在比赛中学习、在竞技中成长。
开幕式
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研究推广部副主任赵筱妹作开幕式致辞。她指出,昌平区通过丰富多元的赛事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更为区域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李赓曦表示,此次活动旨在为我区怀揣科技梦想的学子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希望参赛选手们在思维交锋中点燃灵感,在动手实践中“智”造成果,共成长,同进步。
昌平一中教育集团本部副校长孙崴介绍了学校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竞赛平台、推进小初高贯通培养等举措,逐步构建出具有校本特色的科技教育生态,展现了昌平一中本部在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方面的探索历程与阶段性成果。
▲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王继韬老师代表全体裁判员宣誓
▲昌平一中教育集团本部校区刘子奇同学代表所有参赛选手宣誓
昌平区教委校外教育办公室副主任王凤云宣布“昌平区第二十六届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机器人项目”正式开始。
赛场掠影
中小学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由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是面向全国师生的一项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该活动采用逐级推优的活动方式,旨在推动和加强中小学师生的信息素养提升,提高他们在信息时代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次昌平区第二十六届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机器人项目设有A类:双足人形或多足仿生机器人项目、B类:轮式机器人项目、C类:编程无人机项目、FLL少儿探索科创活动项目、FLL青少年机器人挑战项目、超级轨迹项目、VEXIQ工程挑战项目、VEX V5工程挑战项目、优创未来项目、创意机器人项目、智慧城市——自动驾驶项目和无人机实践展示项目共计12个赛项,覆盖了从低龄学生到青少年的不同年龄段,更涵盖了机械编程、路径规划、人工智能算法等多元科技领域。
推优市级比赛名单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此次活动不仅是学生们科技素养的练兵场,更是昌平区深化科技创新教育、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实践平台。通过多元赛项的设置与竞技比拼,既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技术能力与创新思维的舞台,也推动了区域科技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构建高质量科技教育生态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审校:陈晨、纪茹馨、杨蕊、徐昊、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