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十二届北京学生科技节——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传播大赛(讲科学故事·中学组),北京市第十中学东校区高二(2)班艾米德古丽·艾萨在这场科学与梦想的盛宴中,凭借深情而生动的讲述,成功征服了评委与观众的心,荣获大赛一等奖,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的卓越风采和青春活力!
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传播大赛由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协联合主办,旨在点燃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培养创新思维与卓越表达能力。艾米德同学以中国科学院院士、空气动力学家俞鸿儒的传奇科研人生为蓝本,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将这位“中国激波风洞第一人”的攀登之路娓娓道来,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切感受到了科学的无穷魅力与科学家的伟大精神。
“前辈布下的奇子,蛰伏深空的巨龙。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他独辟蹊径,一往无前……”在决赛现场,艾米德同学化身“科学使者”,以《科学高峰的攀登者——俞鸿儒》为题,带领大家走进了俞鸿儒院士那波澜壮阔的科研世界。
从青年时期的立志报国,到艰苦条件下攻克激波风洞技术难题的历程,艾米德用形象的比喻将“高超声速”“激波风洞”等专业术语巧妙转化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让高深莫测的科学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她深情地讲述了“0.1秒的执着”“炸出来的创新”“领先世界的逆袭”等感人故事,展现了俞鸿儒院士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她还巧妙地引用钱学森、郭永怀等科学家的鼓励话语,展现那一代科研人的精神传承,引发了现场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艾米德的成功并非偶然,她背后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
伍冰倩老师慧眼选材,和艾米德共同商定了《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院士的故事,并协助她整理资料、设计讲稿框架,助力她成为丰台区唯一晋级市级决赛的选手。
班主任薄倩楠老师联系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获得了演讲PPT所需要的JF-12、JF-22风洞等一手资料与珍贵图片,并对PPT进行反复修改和精心打磨,力求完美。赵萌老师逐句指导艾米德的语言表达,从断句、重音到情感渲染,都力求做到精准到位、打动人心。东校区主管校长孙景芳辅助修改讲稿逻辑,优化升华点,听试讲,多次鼓励,提建议。他们联手给予艾米德最坚实的支持。
艾米德的母亲远在新疆,为了支持女儿的比赛,她连夜赶制了传统民族服装,让艾米德在决赛当天以最美的姿态亮相,这身盛装完美展现了科学与民族文化的交融之美。
艾米德同学在此次比赛中不仅收获了荣誉,更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的真谛与科学传播的重要性。她感慨地说:“这次比赛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更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感谢所有老师,让我明白好的科学传播,既要严谨求真,也要打动人心。”她满怀憧憬地表示,希望能有更多机会继续参与科学传播活动,并计划报考理工科专业,成为像俞鸿儒院士那样的“攀登者”,为国家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艾米德同学的脱颖而出,她的班主任薄倩楠老师这样评价:“这个时代对科学传播的重视给了艾米德最好的舞台,她的成功是多方合力的完美呈现。相信艾米德会用自己的方式,成为新一代的科学传播者,传承科学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科学之光,照耀青春之路;科研梦想,必将璀璨绽放。在科学的道路上,每一位青少年都是未来的希望与光芒。艾米德古丽·艾萨同学用她的深情演绎,点燃了自己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也影响着更多青少年。期待更多十中学子怀揣科学梦想,勇攀科学高峰,让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让青春与逐梦同频共振,共同书写Z世代的科学华章!
祝贺艾米德古丽·艾萨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