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7日举行的“2025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联合《法学研究》编辑部、《环球法律评论》编辑部首次开展年度法治案例评选并发布2024年度法治创新案例。“北京检察机关实施全域数字化转型,推动法律监督系统化智能化”获评2024年度法治创新十大案例,这也是全国检察系统唯一入选的案例。
图为现场发布的2024年度法治创新案例
图为北京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田向红参加会议并作经验交流发言
北京检察机关实施全域数字化转型
推动法律监督系统化智能化
北京检察机关强化“数据要素”在新时代检察发展要素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国省域率先成立数字检察专门机构,深化“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工作机制,以革新理念、整合数据、建立机制、数智赋能、建用模型、督办线索为主要发力点,项目化推进“九个一”数字检察组织保障体系建设,规划构建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法律监督业务大模型,规划建设检察应用联合实验室,推动数字赋能、制度赋能、检察效能“三效合一”。
数字检察对监督线索发现、监督案件办理的贡献率均保持在 60%左右,有力支撑“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在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模型竞赛和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广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北京数字检察实践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改革实践典型事例。围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建立跨区域全链条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线索移送“三必”机制,系全国检察机关唯一获评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北京检察机关2023、2024连续两年承办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数字检察工作会议,并作经验交流发言。在涉外检察中交流数字检察北京经验,得到德国、新加坡等国检察同仁广泛认可。
数字检察作为数字时代检察机关数字化改革实践,全面牵引塑造法律监督新业态、检察履职新形态、检察业务新质态,有力推动了检察工作模式全方位的重塑变革,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检察实践的创新成果。
数字检察服务保障“国之大者”的首都实践,融入“四个中心”“四个服务”建设。北京市检察机关累计建用涵盖“四大检察”多个领域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340个。
■聚焦维护首都安全方面,建用覆盖7个场景的模型27个,立案1871件,助力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聚焦服务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建用覆盖3个场景的模型23个,立案429件。如,依托知识产权恶意诉讼模型提出再审检察建议75件,制发纠违类检察建议182件,均被采纳,并促成实质性和解,124个涉及英烈的商标被宣告无效。再如,市检察院研发“非法金融活动监测预警图鉴”、朝阳院研发融入区级综治平台的“烽火台”系统,助力“打早打小”金融违法犯罪,挽回经济损失4.6亿余元。
■聚焦首都人民群众“七有五性”法治需求方面,建用覆盖4个场景的模型23个,立案5907件,如,通过民事支持起诉模型帮助农民工讨薪7400余万元。
■聚焦公共利益保护,建用覆盖7个场景的模型66个,立案2519件,共挽回国有损失超9亿元。
■聚焦首都超大城市治理,共有19个模型规则纳入相关单位的管理制度,7个区将检察机关相关模型纳入本区治理平台,为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水平贡献检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