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开展2025年区级劳动教育课程实践
2025-05-08 20:1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昌平区教委指导昌平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设立在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心”),围绕劳动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以课程建设与实施、“三个精神”教育与传承、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云平台建设与升级为核心,以科技引领、AI赋能为手段,构建“科技+劳动教育”的劳动教育新范式,推动昌平区劳动教育区级课程与实践全面升级。

AI赋能“劳动六艺”课程迭代

为积极推进“劳动六艺”课程智能升级,昌平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巧妙融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构建AI劳动教育智能体,打造“AI+劳动六艺”课程群。

4月24-6月26日期间,全区6100余名学生将陆续走进劳动基地开展2025年区级劳动教育课程实践,体验AI赋能的“劳动六艺”课程。

AI文创设计师

通过“创意孵化-设计迭代-成果转化”的全流程实践,体验AI技术在劳动创作中的赋能价值,培养数字时代的艺术创作能力。课程采用互动式项目驱动法,在智能生成概念原型、动态优化设计策略等环节中,实现课堂参与度与创作效率的同步提升,学生不仅掌握传统劳动技能,还提升了适应智能时代的能力,感受创造性劳动的成就感与乐趣。

绿色能源工程师

课程以“能源革新-技术迭代-业态重塑”为主线,回顾了汽车发展史,构建新能源技术驱动的创新实践流程,课程系统解析汽车动力从燃油驱动向氢能、固态电池等清洁能源的跃迁路径,通过探秘氢燃料电池小车、制造太阳能小车等项目,促进学生创新与实践的热情,激发学生对氢能工程师、能源系统架构师等新兴岗位的兴趣。

3D打印智造师

课程以趣味动画情境导入,以制作个性化笔筒为目标,引入前沿3D打印技术,指导学生通过“原型孵化-智能建模-智造生成”的全过程实践,掌握拉伸、抽壳等3D软件基本操作指令,学习基础建模技术技能,小组协作优化结构,体会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的精神。

智能咖啡工艺师

课程以智能机械狗为教学伙伴,运用语音识别与多模态运动展示等功能,精准解答学生提出的“咖啡萃取原理”“拿铁、摩卡等常见咖啡类别怎么区分”等问题,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手冲咖啡制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探索咖啡艺术。

无人机编队工程师

课程运用AI辅助编程工具,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构思编队图案、小组协作优化飞行轨迹与灯光效果等操作,掌握无人机编程操作方法,在反复调试与团队配合中,培养专注精神与耐心,塑造坚定品格,感受AI技术赋能无人机创作的成就感,带领学生解锁无人机编队表演的科技魅力。

无人驾驶工程师

课程对接智慧交通新业态需求,利用寻轨智能车引领学生探索无人驾驶技术的奥秘。学生通过组装与调试寻轨智能车、构思运行逻辑、图形寻轨编程等环节,系统掌握车辆结构与控制原理,学会基本编程原理,培育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感悟科技源于劳动创造。

飞机发动机工程师

课程以搭建飞机发动机模型为载体,进行高精度模型组装,揭开飞机发动机的技术密码,感悟劳动、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深层关联,在实践中培育安全、质量、责任意识,培育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

本次区级实施还开设农艺师、西式面点师、非遗传承人、小小调香师等20余门课程,覆盖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工业生产劳动、农业生产劳动、现代服务业等任务群,通过沉浸式劳动体验,夯实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质、体悟劳动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劳动素养。

构建“三个精神”

沉浸式教育场景

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梳理昌平区近20位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的奋斗历程与先进事迹,挖掘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精心打造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立体化的“三个精神”宣讲资源库;在昌平区劳模工匠公园引入智慧语音播报系统,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劳模墙下讲劳模”主题活动,打造沉浸式氛围;开展劳模墙预约打卡,通过“云端+实地”双轨并行模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在心中种下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种子。

未来,昌平区将继续深耕“科技+劳动教育”,持续丰富课程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深化“一校一品”建设,让科技赋能劳动教育的成果惠及更多学生,着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昌平范式”!

来源:区教委基教科、昌平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服务中心

审校:陈晨、纪茹馨、杨蕊、徐昊、聂莹


作者:

昌平教育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