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海淀法院在刑庭下设少年法庭,是北京市首批专门成立“少年法庭”的法院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在全国首创“U”型法台,将法台整体相连环抱被告人席,寓意张开的怀抱,希望走进法庭的孩子能感受到法治的关怀。
从那时起,少年法庭法官成为海淀法院一道别样的风景:他们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寻访罪错少年和他们的家长、朋友进行成长背景调查;他们自掏腰包买鞋买书买车票送少年犯回家;他们找学校找教委为适龄的未成年被告人铺好重返学校之路……同时期,为了预防审判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海淀法院少年法庭法官积极延伸审判职能,在院党组的大力支持下,少年法庭法官开始到辖区内中小学担任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2023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调研海淀法院工作时专门指出:“做好孩子的工作永无止境,司法保护必须融入其他五大保护,才能发挥更大的效应。”
由此可知,法治副校长已不是审判工作的一项“本职工作”,而是少年法庭法官联动“其他五大保护”的桥梁。
在海淀法院少年法庭,每个法官都是兼职的法治副校长。
“背靠背”危险游戏引发的共鸣
2012年,在机缘巧合下,我调任少年法庭工作,成为一名少年法庭法官。也是在同一年,我被中关村第二小学聘为法治副校长,这里是我任职的第一所学校。
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一次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给学生讲授法治课后,一位四年级同学跑到讲台边问我:“秦法官,你刚才说的那个危险游戏我也玩过,我是不是应该告诉他们不能玩了?”
我问他:“他们?你们全年级都听了法治课呀。大家都知道不能玩危险游戏了,还需要告诉谁?”
孩子回复说:“我的邻居,我下楼玩的时候也和他们玩过你说的那个背人游戏!”
我蹲在他面前平视他,看着他坚定的小表情,也用同样坚定的语气说:“是的,你说得非常对!回去告诉你的小伙伴,这种游戏不能玩,会有摔伤的风险!”
他说:“好的,我记住了!秦法官,再见!”
说完,他一阵风似的跑走了。
那节法治课,我将6个真实案例改编成了6个小故事:“背靠背”背人导致摔伤骨折、用尺子弹橡皮误伤眼睛、体育课上猛推同学造成腰椎膨出……
孩子们听得鸦雀无声,当我讲到事件的伤害后果时,有的小女孩会下意识地捂住嘴巴,讲到小男生的“暴脾气”时,男孩子会互相会心一笑。
由于这些真实的案例出自孩子身边,身边发生的故事通常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孩子们有了共鸣就会积极思考,思考后的回应就是有边界、有规则的行动,普法的意义就在于此。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学术顾问、少年司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宋英辉说过:“少年司法关注的是行为人而不是行为。”
在专注于儿童本位的理念下,少年法庭法官有责任预警风险,防微杜渐。
“下腰瘫”案件的风险警示
作为少年法庭法官,我每天办理的案件都与孩子有关,每个案件都是成长的故事。海淀区是教育大区,这里有近400所的中小学校,2023年在校生人数超过40万人。每年,时有涉未成年学生的安全事件发生。
在一本本涉未成年人的卷宗里,一个小女孩受伤害的案件至今让我无法释怀!
那是一起校园侵权案件,9岁的小女孩悠悠(化名)在学校参加课后舞蹈兴趣班,因为下腰的动作没有控制好身体,一个屁蹲儿坐到了地上。
在接下来的课上,悠悠多次向学校外聘的舞蹈老师表示自己腰部不适。舞蹈老师对悠悠进行了简单的检查和按摩后,认为悠悠的脊椎没有问题,便让悠悠在一旁休息。之后,悠悠还试探性地和同学们一起又做了几个简单的动作。
监控录像显示,悠悠的身体出现了异常弯曲,老师让她躺在教室的边上继续休息。下课后,老师和同学都离开了教室,等助教老师回到教室抱起孩子的时候,悠悠的下肢已经完全失去了知觉。
学校紧急通知监护人并对悠悠进行救治,但是因为悠悠脊髓受损,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导致她腰椎以下终身瘫痪。此后,悠悠因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被鉴定机关鉴定为一级伤残。造成这种损伤的原因在于:10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脊髓发育还未完成,在做类似下腰的高难度舞蹈动作时,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容易因失误造成突发的剪切力外伤,进而导致脊髓严重损伤。
经过我向专业院校的专家请教,专家给出的答案是10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如果不是要在未来从事专业的舞蹈工作,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不要进行类似下腰的专业动作训练。
在诉讼过程中,学校态度很好,愿意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学校在收到判决后迅速执行了赔偿款,看似悠悠家的诉讼请求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支持,但案件背后是一个孩子的人生因成年人的无知与疏忽戛然而止。
2023年11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舞蹈等体育艺术类校外培训安全提醒》,提出“五不要”。其中重点提到“不要做过高难度系数的训练。练习身体腾空翻转、下腰、掰腿、劈叉等动作需有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基础,并在专业人员指导和成人看护下进行,不适合初学者和非专业人士。专家建议未满10周岁的儿童慎做‘下腰’等脊椎、腰部身体训练,避免出现伤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教授郭晓东团队近年来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05年至2022年,我国因下腰导致瘫痪的孩子超过1000人,这种病症也因此获得了一个俗称:“下腰瘫”。
如今,在网络搜索“下腰瘫”,甚至有了百度词条。
这与我们司法实践中发现的极高危风险预警一致,而这个案例早已成为密切接触未成年人单位及群体法治课的常规案例。
此后,我给一所学校讲述涉及“下腰瘫”的法治课后,这所学校的校长直接叫住了形体老师,强调:“咱们的孩子不要做高难度动作,按法官刚才讲的一定做好保护工作!”
守护校园安全是多层次的,而法治一定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个案例让我坚定了法治课不能只给孩子上,而护卫孩子健康成长的守护人需要有识别风险和危险的能力。
法治副校长:将危险、风险与成长隔离
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工作报告中提到:“3.7万名法官担任法治副校长,走进课堂播下法治种子,融司法保护于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和政府保护。依法引领校园保护。小学生体育课意外受伤,家长起诉学校,校方已尽必要教育管理责任和救助义务,法院判定学校不担责。对学校依规组织体育活动等不施以苛责,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学生校内‘抽凳子’玩闹受伤,学校强调学生守则,老师经常提醒,已充分尽职,法院判决由‘闯祸’孩子家长承担赔偿责任。孩子虽在校,家长也有责,校园安全须共同守护。”
法治副校长要把晦涩的法条做成听得懂、看得见的课件:“协同共育”提高家长的主体责任,加强亲子陪伴、共同成长;“依法治校”教会老师校园安全事件的处理方式和方法。家长法治课堂、教师法治课堂与传统的学生法治教育并轨,同步进行,强化审前预防的功能性,让法治副校长发挥更大的作用。
“少年法庭法官+法治副校长”的双重身份,既让我们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讲述,也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形式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
我们以学校为平台———把法官送出去,把孩子请进来。
“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在海淀法院最大的法庭组织未成年人法治竞赛;母亲节,我们与妇联联合开讲“妈妈,请听我说”法治讲堂;父亲节,我们举行亲子互动开放日;国家宪法日,我们用小剧场的形式呈现预防欺凌普法剧,让孩子们感受真实的少年法庭庭审现场……
不同的主题日,不同的法律知识点,不同的普法形式,我们将孩子、家长、老师一起请进法院,直观感受法律的尊严,建立法律思维,增强法律意识。
针对开学季、毕业季等特定时段,法治副校长们也会为学校开设“新生家长课”缓解新环境、新同学给孩子和家长带来的焦虑,提升家校沟通能力;“法律职业规划课”为有意从事法律职业的学生做出指引……
记得我刚来到少年法庭时,很多学校对于法治副校长的要求是“没有要求”,也许在午休时间,也许只有一个广播的话筒,讲什么随意,因为“孩子们都是乖乖学习的好孩子,不会做违法的事情”,法治课只是走个形式。
通过这些年不断开展审前预防工作,少年法庭法官讲授法治课的时效性更强,少年法庭法官作为法治副校长更好地抓住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尽量把危险和风险与成长隔离,法治课程的需求也不断增大。
法治副校长要讲故事、普法律,做好守护花圃的“围墙”,让园丁安心工作,让小花茁壮成长!
(文章原载于法律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