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合一,寻找清东陵宗教文化符号(下)
2025-05-12 12:4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四教合一,寻找清东陵宗教文化符号

张玉洁

儒教并非宗教,而是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后来孟子完善的一种儒学理论。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学所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臣、师;仁、义、礼、智、信的生活理念,无不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清朝当然也不例外。

满族入主中原站稳脚跟,便将儒教刻意倡导起来。而这种思想意识上的融合体现在清东陵的石雕作品中,却大抵上只能由礼器、乐器、四艺、权柄这些具体的文化符号来表现了。

在儒学理论中,礼教是治国之本,礼器也有了特殊的含义。在昭西陵、裕陵、慈禧陵、慈安陵的石祭台中,分别刻有鼎、炉、爵等礼器。

孔子重乐,把它作为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心灵的手段。乐的文化符号在清东陵的石雕中体现最早,也是贯穿整个清东陵建设的图案之一。在孝陵、景陵、裕陵的朱砂碑以及孝陵、景陵、昭西陵、定陵、慈禧陵的石祭台上均雕有磬、钟或笙、管、笛、板、钹。

四艺,是孔孟倡导的文人所必备的德行,是指琴、棋、书、画。

景陵、定陵、裕陵将棋、书、画雕在擎天柱上;昭西陵、定陵、慈禧陵、慈安陵、惠陵的石祭台中,均雕有琴、棋、书、画,丹陛石上雕有梅、兰、竹、菊。

“学而优则仕”是孔孟思想的核心,有所为也成了孔孟衡定学生学业及人生的标准,而代表权利、功名的印玺、令旗、令牌、太师、少师、封侯挂印便刻上了慈禧陵、慈安陵、惠陵、定陵、昭西陵的碑楼券脸石。

清东陵的四教符号,从清初的单一逐步丰富,也如清朝的历史一样,完成了从边疆到中原的融入与同化。所以有人说,清东陵的石雕内容所表达的,就是一部完整的四教融合史。而真正了解清东陵石雕艺术之后,我们一定会想:清东陵石雕所展示给后人的清东陵历史,又何止是宗教的融合所能涵盖的呢?

文字:张玉洁

图片:庞晓勇 黄建强 李建红 李 晔

(部分图片来源于视频截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李 晔

总编:杨晓健


作者:

清东陵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