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琀玉:玉蝉无声,禅心永驻
2025-05-12 17:1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当晨光漫过裕陵隆恩殿的花窗,斜映展柜,那枚沉睡的玉蝉被了一层柔光。

就是这枚方寸之物,曾含于乾隆帝最后的唇齿之间。这位曾缔造康乾盛世巅峰,写下四万首诗篇,六下江南巡幸的帝王,将毕生对永生的执念,都封存在了这不过盈寸的玉蝉里。

隔着200多年的光阴,驻足于摆放玉蝉的展柜前,我们所见的仿佛不止是一枚帝王葬仪之器,更是一代雄主与天地对话的精神图腾——

一羽薄翼,载动千古长夜

古人认为,玉是天地之精华,是祥瑞之物,能驱凶辟邪。

《周礼·春官宗伯·典瑞》中云:“大丧共饭玉,唅玉。”

《说文解字》中也说:“唅,送死者口中玉也。”(“唅”,异体字,同“琀”)

古人的丧葬琀玉历史悠久,从商周时期开始,就有给死者含玉的传统。其形状有玉珠、玉禅、玉鱼、玉环、玉圭等,形制之多样,想象之丰富,令今人赞叹。而乾隆独择玉蝉,恰似他一生“文治武功”下暗涌的禅思。

蝉栖于土,饮露而生,蜕壳方振翅于空。

刘安在《淮南子·精神》中提到:“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住,忽然入冥。”自古蝉蜕被视作“去秽存真”的象征,而自诩文殊菩萨转世、把长眠的地宫打造成地下佛堂的乾隆帝,百年之后含玉蝉而眠,充分体现了其对“蜕尽凡胎、羽化登仙”的终极向往。

千年古法,一刃禅心

这枚玉蝉雕刻的刀锋之下,藏着汉代“琀玉蝉”的魂魄——“汉八刀”的殓葬玉雕绝技。

汉代匠人以刀为笔,直取蝉蜕刹那的刚劲,象征蝉蜕的刚健生命力。

汉代: “汉八刀”技法玉蝉

而这枚玉蝉在雕刻上以汉代“汉八刀”技法为基础,保留了斜面切割的技艺。线条简洁、古朴,却能将蝉的健硕、灵动、躯干的弧度凝于方寸。但它在继承古代传统技法的同时,又融入了乾隆朝玉器雕刻的特色。

乾隆朝制作了大量仿古玉器,这些玉器最显著的特点即“仿古而维新”。

这枚玉蝉整体造型虽承袭汉代琀玉蝉的椭圆轮廓,但又摒弃了汉代的粗犷风格,轮廓线条更趋圆润,符合清代“以玉比德”的审美。同时,那蝉背部微微隆起,极具立体感。既符合汉代琀玉蝉的形制传统,又通过玉质的温润光泽凸显皇家器物的庄重。

这般“师古而化古”的雕琢,恰似那首《咏汉玉蝉》中所咏:“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念兹先民,莫敢或遑。

玉中有禅,静听无量梵音

若说蝉蜕之喻尚属世间法,那玉蝉的第二重深意,则直指乾隆的精神信仰——禅宗。

这位崇信佛教的帝王,一生抄录大量佛经,修建多处佛阁,铸造大量佛像,甚至成为章嘉国师的俗世弟子。他不仅希望自己能成为舜那样的圣君,还希望自己能普度众生,延长寿命无穷,成为无量寿佛之身。

梵语中,“禅那”意为静虑、禅定,而汉语“蝉”与“禅”同音同韵。

玉蝉压舌,既是借音喻道的巧思,亦暗合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顿悟之道。

宋代释行瑛在《偈十六首》中所云“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这圆润庄重、古朴空灵的琀玉蝉,恰是这位帝王对这终极命题最宏大的回答。

这枚玉蝉,是一把打开乾隆精神世界的钥匙,是他对永恒的执念, 亦是千百年来世人叩问生死的回响。

裕陵地宫的梵文经咒仍在石壁上守望,而玉蝉则在大殿的展柜里静卧如初。它以最东方的诗意,讲述着一位帝王对生死的参悟:蝉蜕终有时,禅心永不灭

玉振清东陵,蝉鸣越古今。

快来清东陵,欣赏盛世遗珍的器物之美,探寻古时帝王后妃的精神世界~

展讯速递

展出地址:清东陵裕陵隆恩殿

展出时间:每日8:30-17:00

END

文字:杨晓健

摄影:徐贺齐

编辑:杨晓健

总编:杨晓健


作者:

清东陵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