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委基教二处、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相关人员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旧宫实验小学,围绕“新课改背景下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实施情况及干部教师课程胜任力”的主题,对大兴区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情况展开调研。大兴区展示了“区级统筹-集团联动-校本实施”三级教研机制以及“校校有品牌、课课有亮点”的区域教育特色。
当天,调研人员走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旧宫实验小学听了12节随堂课、观摩了大课间活动、了解课后服务课程设置及实施情况。调研人员还分别对大兴区36所学校的干部教师代表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涉及“义务教育课程”“普通高中课程”“地方与校本课程”“跨学科课程”“干部教师课程胜任力及学校课内课间课后一体化课程”等专题,全面立体了解大兴区及基层学校课程建设的典型做法、成效及困惑、未来构想。
据悉,近年来,大兴区持续发力,至今已经培育出32所课程建设先进校,形成了150余项精品课程成果,构建了“校校有品牌、课课有亮点”的发展格局。
大兴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委副主任崔连娜表示,近年来,大兴区积极落实《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以“大单元教学”“学科实践”为突破口,建立了“区级统筹-集团联动-校本实施”三级教研机制。自2024年以来,大兴区依托“1+3”项目和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平台,构建了小初高教育集团课程创新实验的贯通培养链条,打造了“贯通培养-跨界融合-数字赋能”的课程创新体系。大兴区还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整合校际优质资源,打造了“科技+人文”“劳动+实践”等特色课程群。
随着“大单元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何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师课程胜任力提升体系?学校如何建立更科学的贯通培养课程评价体系?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王永庆、清华附中大兴学校党总支书记付伟凭、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旧宫实验小学校长王学武、北京景山学校大兴实验学校校长王方华等4位校长分享了区级和校级课堂探索及实践。
据付伟凭介绍,学校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提升路径,设计分层、分类的培养方式。学校开展的“AI赋能课堂教学”实验,是“区级统筹—集团联动—校本实施”三级教研机制下的成功范例,相关经验已在全区推广。北京景山学校大兴实验学校也同样重视AI赋能教师发展工作,王方华表示,学校组建由科学、信息、数学等教师组成的专业化、梯队化、可持续发展的AI教师专组,构建“通识普及+进阶提升+功能训练+竞赛拔尖+实践创新”为主线、全覆盖的AI教育体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旧宫实验小学打造环校三公里教育圈的经验在大兴区享有盛名。现场,王学武分享了这一经验。他表示,学校基于附近的南郊气象站、航天一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麋鹿保护研究中心等三家资源单位和一份天然研究样本——凉水河,构成了四位一体的环校教育圈资源。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主任王凯表示,大兴区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效,并形成多个鲜明特点,首先是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很多学校创新构建“课程超市”体系,从追着给学生课程变为提供丰富可选课程,体现学生的选择主体;其次是课程关注多维度发展,很多学校首创学生、教师、家长三维联动的课程发展模式;再次是课程做好校内外融合,环校教育圈效果显著,很多学校构建了区校协同发展共同体,形成行政、业务和学校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格局。
(采写:王小艾 通讯员 贺争光;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供图;编辑:赵翩翩;复审:李继君;核发: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