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990年亚运会、2008年奥运会、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等赛事之后,今年昌平再次成为自行车运动的焦点。5月15日-18日,2025年中国公路自行车联赛第三站(北京・昌平)暨环昌平国际公路自行车挑战赛在昌平举办。来自全球的职业车手与骑行爱好者,将沿国际级专业赛道展开角逐,在山水人文间书写新的传奇。
昌平与自行车的百年情缘
在昌平的历史长卷中,自行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从民国时期的稀罕物件,到如今国际赛事的举办地,两轮的车辙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据记载,民国时期零星出现在昌平的自行车是商贾与邮差的“奢侈品”。
据《昌平县志》,1958年昌平划归北京市后,交通条件改善,自行车成为干部下乡、农民进城的主要工具。
1960年代,昌平平原地区(如沙河、小汤山)的公社大队逐渐配备自行车,用于生产队公务或集体采购。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通过家里的黑白电视收看比赛的昌平人杨桂林发现号称“自行车王国”的中国,运动员却与奖牌无缘,萌生了自费办比赛的想法,这一年,他在昌平十三陵畔创办了中国首个家庭自行车赛,以推动自行车运动的发展。赛事从创办之初就吸引了大量参与者,至今已成功举办34届,成为国内届数最多的业余自行车品牌赛事之一。
1987年3月动工,1989年5月建成的昌平自行车赛场,曾是亚洲最大的也是中国首座国际标准自行车赛场,这座赛场不仅见证了1990年亚运会露天自行车赛的辉煌,更孕育了中国首位亚运会自行车双冠王汤学忠——土生土长的流村人。
1990 年亚运会,他在昌平赛道上包揽男子 100 公里团体和 180公里个人冠军,打破亚洲纪录,成为中国自行车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昌平居庸关长城至八达岭段成为公路自行车赛的核心赛道,此条赛道也是奥运史上最长公路自行车赛道(245 公里),国际自盟主席帕特・麦奎德盛赞其 “这将是奥运史上最美的一条公路自行车比赛路线。”他特别提到,赛道将城市文化与自然奇观完美结合,骑手在竞技的同时能领略中国历史的厚重与山河的壮丽。这条串联天坛、天安门、十三陵等文化地标的赛道,不仅是竞技舞台,更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与自然的窗口。
如今,与1990年北京亚运会180公里公路自行车赛的赛道几近相同、线路重合率高达95%以上的环昌平公路自行车赛举办,车手将沿着冠军的足迹,挑战经典赛段。这条串联明代皇陵、太行余脉的路线,将被永久载入自行车运动史册。
骑行者的“天选之地”
风景与自由的完美结合,是众多骑行爱好者喜欢公路骑行的原因。这对骑行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周边自然人文环境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昌平区正是凭借丰富的自然景观、多彩的人文环境、完善的骑行设施、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以及深厚的骑行文化底蕴,成为北京乃至全国骑行爱好者心中的热门目的地。
独特的地理气候造就天然赛场,昌平区位于北京西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倚军都山,南俯北京城。山地海拔800米至1000米,平原海拔30米至100米。60%的面积是山区,40%是平原,有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北京母亲河——温榆河的发源地。截至目前,全昌平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8.74%,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3.8%。
昌平境内既有十三陵水库周边优平路竞速段,也有白羊沟 45° 陡坡的极限挑战段,更有居庸关长城 “十八盘” 的技术型弯道,可以满足不同组别选手的竞技需求。
骑行爱好者可以穿梭于山水林间,欣赏四季变幻的自然风光,同时感受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等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
依托优越的地理资源,昌平区推出环十三陵水库骑行路线、“绿氧益行 艺览昌平”骑行路线、古迹探访路线、山水林间路线、水库环游路线等,这些线路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体验,还适合不同技能水平的骑行者享受骑行乐趣。
其中,“环十三陵水库骑行”“绿氧益行 艺览昌平”两条骑行线路成功入选“2024中国骑行地图”,成为全国百条精品骑行线路。
昌平区凭借其优越的骑行条件、丰富的赛事活动、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深厚的骑行文化,已成为骑行爱好者心中的“骑行圣地”。无论是专业骑手还是休闲爱好者,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骑行体验,这也让昌平区在推动全民健身和绿色出行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从专业竞技到骑旅新生态
良好的骑行自然人文条件是吸引骑行爱好者的基础,而科学合理的骑行区规划则能让体验更上一层楼。
当前,昌平按照“骑行示范区”的目标,围绕“骑行友好”的大方向,针对性地提出“五个友好”和“三带融合,四园一体,六道共生”总体思路。通过编制复合骑行道规划、骑行产业规划和运营规划等顶层设计规划,昌平区42公里绿道改造提升等重点骑行道和骑行项目规划,以及昌平骑行节与骑行日体系策划、昌平333骑行驿站体系策划等重点任务方案,最终形成“一带两脉三环多廊道”的千里绿道格局和以“一横四纵”为骨架的骑行道网络。
规划后的昌平骑行路网,由449.6公里绿道、216.3公里滨水道和783公里公路骑行道纵横交错组成。
此外,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回龙观至上地)不断延伸,成为通勤与休闲骑行的理想选择。
在骑行服务设施建设上,昌平区推进“333”骑行驿站(3个旗舰驿站+30个专业驿站+300个共享驿站),提供休息、维修、补给等服务,极大提升了骑行体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专业赛事和群众品牌性赛事落户昌平。
2024年,昌平组织开展环西自行车赛、耀骑北京(BRM 北京)等60余场骑行赛事和骑游活动,实现“年年有大赛,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的局面,骑行事业在昌平区各镇街“全面开花”。
在针对大众骑行活动方面,昌平区广泛链接“抖音骑遇季”等品牌合作资源,举办了“喜德盛车迷节”“抖音骑遇季昌平站”“环十三陵骑行文化节第二季活动”“第34届杨桂林家庭自行车嘉年华”等大众骑游活动超过50场。
本次赛事的骑行赛道一路上水岸风光、林荫隧道、山花烂漫、青山叠翠、诗画田园、果香弥漫,可以尽览昌平之美。让我们共同期待,在这片承载着冠军梦想与自然馈赠的土地上,新的骑行传奇如何续写。
何其昌平?答案或许就在骑行者飞驰而过的山峦与村落间,这里既有天赐的山水画卷,更有以生态为基、以产业为脉、以人民为核的发展智慧。当车轮碾过大地,昌平的故事,正沿着赛道奔向更远的未来。
内容来源:北京昌平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