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利用自然光催化与菌藻生化耦合降解,让国子监辟雍环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更换智能中水灌溉系统,将南馆公园的灌溉节水率提升了34%;通过改造卫生洁具,让红桥市场年均省水2000余吨……近年来,一个个节水亮点,不仅提升了东城区的环境质量,还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据统计,2024年,全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新水用量比2023年下降约5%,位居全市领先水平,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节水型单位。
小水体治理的“生态密码”
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内,如何提升水面面积约800平方米的辟雍大殿四周的环水水质,曾是困扰管理者的难题。据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工作人员张梦娈介绍,这片水深1米的封闭水域,长期受内源污染困扰——鸟类排泄物、雨水径流携带的泥土、落叶柳絮等微量污染物,在狭小空间内不断沉淀,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年换水需求达2至3次。
“传统治理水体思路在这里碰了壁。”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吴玉凯回忆起2024年8月接手治理项目时的情景。通过无人船监测发现,这里没有持续外源污染,症结在于封闭水体自净能力薄弱。
突破传统“截污+净化”的治理逻辑,吴玉凯开出了“生态药方”:针对水中的富磷和碳营养物质、底泥污染和水体浑浊问题,通过利用自然光催化与菌藻生化耦合降解,让国子监辟雍环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经检测,截至4月底,辟雍环水水体的总磷、总氮和氨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总磷含量从治理前的每升0.18毫克下降到0.08毫克,水浊度也得到明显改善。
“会思考”的灌溉系统
3月底,南馆公园正式开启春季灌溉模式。得益于去年初灌溉系统的升级,南馆公园内的各类不同品种的植物可实现分区分时灌溉。
区公园管理中心绿化养护科徐建春介绍,该系统集成了气象、土壤等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不仅能够提前做出灌溉决策,还能分区分时开启灌溉系统,整个过程实现了全自动化。同时,该系统在实现监测水资源利用的定量分析统计、节水效果分析以及远程控制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经过一年的试运行,该系统极大提升了公园的水资源管理效率。据统计,节水改造后,南馆公园春季灌溉的用水量由改造前的182吨降至改造后的120吨,同比节约水资源34%。“此次喷灌系统的全面升级,切实解决了管线老化易跑冒滴漏的问题,同时大幅减少了人工浇水的需求,让绿化养护工人关注其他更为细致和专业的养护工作,确保每一株植物都能得到恰到好处的水源滋养。”徐建春说道。如今,园内的树木已然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吸引了更多市民、游客到访。
商业体的“节水经”
走进红桥市场,一场“看不见”的节水改造正在创造效益。作为首批智慧节水示范商业体,这里4年来共节约用水近万吨。
北京红桥市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金伟在谈及改造原因时表示,红桥市场作为单体既有公共建筑,本身耗水量大,日常用水频繁。市场内的用水设备使用时间较久、老化严重,对出水量的控制比较弱。作为消费场所,无接触的节水型蹲便器更加适合大部分顾客群体。
红桥市场早在2021年就启动了“硬件+软件”相结合的节水改造。公共卫生间里,部分传统坐便器更换为节水型蹲便器,同时安装能源管理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对市场内的用水能耗设备进行流量、压力等关键数据的实时监测,并在发生异常时精准调控归位。
当谈及节水成效时,金伟算了一笔账:“如果按水费每立方米9.50元计算,市场每年可节省水费约2.5万元,4年来节省了近10万元。”
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节水不仅是资源利用方式的变革,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生态文明的体现。接下来,东城区将在城市更新、减量发展的背景下,持续探索超大城市核心区的节水路径,广泛普及节水经验、推广节水器具使用,并通过雨水回收、再生水、水质提升等循环利用方式,进一步实现源头节约。同时,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加强节水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文字:付敖蕾
图片:区城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