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检察好故事⑫:数字检察撕开侵害未成年人的“隐秘角落”
2025-05-20 19:5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

近年来,北京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和把握新时代检察工作及其发展规律,注重以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创新性配置检察发展要素,依托数据关联叠加倍增赋能的效应,发挥数字检察能够牵引和带动检察理念、机制、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变量作用,推动法律监督由零散、人力监督向系统、智能监督转变。“京检在线”开设“数字检察好故事”专栏,讲述鲜活生动的北京数字检察好故事,在推动交流互鉴中助力更好塑造检察新质生产力。

12岁的女患者主诉“性侵犯,母亲要求检查”……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碰撞发现的这条未成年人疑似遭受性侵害线索,令检察官感到震惊。如果没有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类似的遭遇很可能被“家丑不可外扬”的沉默吞噬。

性侵害未成年人的“隐秘困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及从业人员,发现未成年人疑似遭受侵害时,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强制报告制度在发现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线索、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检察机关在对办理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开展强制报告制度落实情况倒查时发现,仍有部分强制报告义务主体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不法侵害后,未按规定履行强制报告义务,这不仅不利于司法机关及时发现犯罪线索,而且极易导致重要证据灭失,给案件侦破造成困难。

数字检察打破沉默

为了有效督促、落实强制报告制度,北京市检一分院积极运用数字思维,梳理整合法律规定中强制报告制度适用范围及医疗机构的法律责任,并与相关行政机关多次沟通对接,研发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检察官将相关数据导入强制报告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以性侵害、身体损伤等作为关键词抓取数据,通过与北京市检察机关未成年被害人数据进行碰撞比对,精准锁定未进入司法流程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线索,实现“批量筛查”与“精准打击”。

图为市检一分院干警讲解介绍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从就诊病例挖出的罪恶

模型建成后,检察官在运用模型进行数据碰撞时,便发现了前文提到的线索。病例显示,12岁的小佳曾去医院就诊,主诉为“性侵犯,母亲要求检查”,而北京检察机关未成年被害人数据其中并没有小佳被侵害的相关案件信息。“必须深挖到底!”检察官迅速向该医院调取小佳就诊的原始病例档案,开展调查核实,最终小佳被性侵一案浮出水面,性侵小佳的罪犯最终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检察官的履职并未止于依法严惩罪犯。在市检察院带领下,市检一分院坚持一体履职综合履职,会同通州区检察院在严惩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同时,对小佳进行接力救助,并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的方式对北京某医院未履行强制报告义务的行为进行监督。

以类案监督促溯源治理

检察官意识到,如果没有强制报告制度和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小佳的遭遇可能很难被发现。为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法律监督应当不止于个案。

检察官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继续开展类案监督,最终筛查了2020年5月强制报告制度实施以来未成年人疑似遭受性侵害信息万余条,发现重点监督线索百余条。

获取数据后,市检一分院借助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开展筛查比对,通过“线上初筛+线下初查”的方式,发现性侵害幼女重点监督线索50余条,目前已监督公安机关刑事立案20余件,对6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并向相关行政机关移送未履行强制报告义务线索20余条,有效促进了强制报告制度的落地落实。

图为市检一分院、延庆区检察院与延庆区卫健委、相关企业共同会商强制报告信息采集系统上线运行相关事宜

数字赋能 推动长效机制建设

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特别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性侵害行为具有高度隐蔽性,且客观物证易灭失,医务人员具有第一时间发现有关情况的便利条件。检察机关应当与医疗机构、行政监管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合力护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为此,市检一分院积极探索通过未成年患者异常诊疗数据发现性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线索的工作模式,在全市部分医院诊疗系统中上线运行强制报告信息采集系统,并积极发挥全市强制报告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能,组织联席会议,细化完善工作措施,凝聚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医疗系统合力,初步建立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线索发现一初查一侦办”的案件办理工作机制,与联席会成员单位合力推动强制报告制度落实落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图为第九场首都数字检察发展恳谈会在市检一分院召开


作者: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