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英雄 | 赵玉华:后勤保障线上的铁血战士
2025-05-24 12:4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75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如今,战争硝烟早已散去,昔日的抗美援朝战士已是耄耋老人。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为了铭记那段气吞山河的壮烈历史,我们一起探访黄村镇抗美援朝英雄老兵,再现那段历史背后动人的家国情怀。

赵玉华1933年5月17日出生,现年92岁,黄村镇东芦城村人。1952年12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1月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所属志愿军运输团。抗战胜利后,赵玉华所属部队留下来帮助朝鲜人民战后重建,于1955年4月回国。

在加入抗美援朝志愿军之前,赵玉华是黄村镇东芦城村的一名民兵,负责铁路巡逻保护。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初,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进犯,同时不断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镇和乡村。全国各地掀起“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热潮。保家卫国的种子,在赵玉华的心中悄然萌芽。

1952年12月,19岁的民兵队骨干赵玉华毅然决然报名入伍。体检合格后,赵玉华与新兵战士来到位于青云店的大兴区政府进行为期半月的训练,之后随部队到河北省徐水县再次受训半月。大年三十那天,新兵坐火车到达丹东,三天后由丹东到达朝鲜境内。

尽管对战场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但到达朝鲜后,赵玉华才真正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朝鲜的冬天极其严寒,很多战士手、脚、腿都被严重冻伤。我军运送粮食的车辆经常被美军战机轰炸,造成伙食短缺,战士们只能靠土豆、白薯或高粱米充饥。

当时,战事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朝鲜满目疮痍,到处是残垣断壁,朝鲜百姓居无定所,生活在贫困之中。赵玉华所在的新兵连第一任务便是帮助朝鲜百姓重建家园。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工具简陋,没有现代化设备,战士们徒手搬石头、砍木材,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让那些被战争摧毁的家园重新焕发生机。

三个月后,赵玉华调到志愿军运输团警卫班,成为一名后勤部警卫战士。战争中,后勤补给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更是如此。前方战士急需食物、衣物和弹药,汽车运输成为重中之重。美军为了切断运输线,对我军汽车运输团进行了疯狂绞杀。为躲避敌机轰炸,汽车团经常白天将汽车隐藏好,晚上借着夜色的掩护行进。

为能尽早发现敌机,预先报警,我军在沿途制高点设置防空哨,由警卫战士轮班站岗放哨,赵玉华便是其中一员。一听到敌机的声音,赵玉华与战友立即鸣枪报警,司机听到报警枪声后马上关灯,摸黑行驶或停车等待。敌机飞过后,再次发出警报,汽车继续开灯行驶。这样既保证了安全,又提高了速度。敌机轰炸后,运输线路破坏严重。不放哨的时候,赵玉华与战友们抢修道路、大桥,全力保障前线部队枪支弹药和物资运送。

“当时的汽车兵特别不容易,他们出车前都写好了遗书,因为每出一趟车都是九死一生。”

“那时敌机一来就是一大片,炸弹、火箭弹、机关炮轮番轰炸扫射,有些战友来不及隐蔽,人和车瞬间就被打飞。”千里运输线上,志愿军后勤运输工作是在封锁与反封锁、“绞杀”与“反绞杀”的残酷斗争中进行的,敌人用尽招数,给我军造成巨大困难和损失。然而,志愿军后勤官兵不畏严寒、战天斗地,依靠智慧和力量,总能找到办法克服,把作战物资源源不断送到前线官兵手中。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署,中国人民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赵玉华所属部队留在朝鲜帮助重建,于1955年顺利回国。

来源:大兴区黄村镇

编辑:郭恒

监审:张晶晶


作者:

北京大兴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