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海淀区教委学前科、海淀区紫竹院学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及兵器工业机关幼儿园联合主办的幼小衔接一体化课程实践研讨活动在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举办。幼儿园和小学师生同上一堂课,教育专家进行点评分享,共同探索幼小衔接新路径。
两节精彩的跨学段展示课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序幕。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小学部与兵器机关幼儿园教师联手执教体育活动课“并脚跳短绳与游戏”,将跳绳技能融入趣味游戏,让幼儿与一年级学生在“森林运动会”情境中,共同锻炼体能,培养规则意识。一年级语文课《小壁虎借尾巴》和二年级《青蛙卖泥塘》,采用情景故事表演、角色语言创编等方式,引导学生创编续写,实现从“听故事”到“思辨创作”的能力进阶。
“我们通过前期调研,精准定位幼儿跳绳技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摸索出‘分层任务+情境串联’的教学策略,将跳绳训练融入趣味情境,降低幼儿对技能学习的畏难心理,为小学阶段的体能训练奠定基础。”在课后分享环节,老师们聚焦一年级跳绳教学中的典型问题,对教学设计、授课安排等环节进行了复盘。
幼小衔接如何才能从学前阶段的“单向适应”转向幼小学段“双向协同”转型?参会的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以主题报告形式进行了交流探讨。北京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院长谢志东进行专业点评。她表示,幼小学段“双向协同”体现了政策导向的深化,要防止“知识化倾向”和“形式化组织”等误区,建立儿童发展数据库、创新协同机制,加强学前与小学教师共研共学。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体育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书记周志勇表示,体育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支撑,其价值远超技能衔接,应贯穿终身发展。幼小衔接需关注儿童心理与认知发展规律,避免“陡坡式”断层。他建议要开发涵盖“十大运动模式、五大身体素质”的课程体系,促进儿童海马体发育,提升学习力与情绪管理能力;优化师资结构,幼儿园和小学适度增加男教师比例,培养儿童果敢、独立品质;构建常态化跨学段协作机制,推动幼儿园与小学教师联合备课、共研课程,破解衔接壁垒。
会上,来自北京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学前研修室的老师们围绕“如何通过幼小衔接一体化课程,帮助儿童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展开对话,共同为破解家长焦虑,加强幼小衔接献计献策。
(采写:赵艳国;主办方供图;编辑:王小艾;复审:郝彬;核发: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