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您所愿·九载蝶变!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九周年
2025-05-27 12:3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

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年寒来暑往,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热土刷新了一个又一个建设纪录、改革纪录、发展纪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副中心经验、副中心样板、副中心典范,一个又一个“超级工程”拔地而起,千年古城的时代新貌熠熠生辉。

“城市副中心2016年启动,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利用这20年时间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样板”——这是时代之问、路径之问、作风之问、成效之问,是对高质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战略思考和有力鞭策。

9年弹指一挥间,立足千年城市建设,答好“二十年之问”,期待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更加准确的路径。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逆水行舟的奋发竞进阶段,呼唤每一位奋斗者铆足干劲、奋勇争先、全力以赴。

为了纪念中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9周年,从今天起本报连续刊发《如您所愿·九载蝶变·久久为功》系列报道,向读者介绍九载雕琢,北京城市副中心蝶变新生,全力以赴建设未来之城的故事。

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九年前的这次部署,绘就了千年之城的宏大愿景。九载蝶变,恰似一把丈量城市成长的标尺。今天,一座“蓝绿交织、古今同辉”的未来之城正慢慢崛起于大运河畔。

若说哪方面更能感受城市副中心9年来蓝图变现实的巨大震撼,那就是钢筋铁骨撑起城市磅礴框架的重大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北京城市副中心每年千亿投资全面落地,重大项目建设接续有力。在这里,工业遗址蜕变为城市绿心,三大文化设施,日益璀璨夺目,地下隧道重塑交通肌理,高线公园架起空中廊道,环球影城点燃消费沸点。

“绣花功夫”雕琢城市肌理,“超级工程”丈量发展高度,“工匠精神”书写时代答卷。北京城市副中心这座“地上有景、地下有网、空中有廊”的未来之城,正以协同发展“桥头堡”的姿态,构建起立体城市的未来范式。这场关于空间重构、产业升级、生活提质的时代新解,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剪影,让千年之城的梦想照进现实。

(一)

在副中心一众新地标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浓荫深处,三大文化设施如璞玉琢成,成为人们的“精神灯塔”,精美绝伦的建筑更让人过目难忘。

这一切的转变是一场华丽的“转身”。由东方化工厂等工业厂区变身的绿心森林公园,在2023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柏林)国际论坛暨绿色转型与气候变化对话会上摘得2023绿色设计国际大奖。如今的绿心早已成为集生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累计接待游客7.4万人次。

与老厂房遗址遥相呼应的是有着“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之称的三大文化设施。投入使用一年来,三大文化设施推出三星堆大展、“看·见殷商”大展等一波接一波的文化活动和演出,吸引着更多人来到副中心,了解副中心。

时钟向前转动,如今熠熠生辉的背后,是1400多个昼夜的建设。2020年底,三大文化设施项目主体结构冲出“地平线”;2021年6月主体结构封顶、12月外立面亮相;2023年12月全面完成竣工验收……该项目获得了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北京城市图书馆斩获图书馆界国际大奖——“国际图联” 2024年度公共图书馆奖,成为“副中心速度”和“副中心质量”的直观写照。

我们在规划建设三大文化设施过程中,采用了一体化建设模式,将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共享配套设地铁车站等多个单体建筑,按照城市建筑群的方式统一打造,一体化设计、开挖与建设,提升了结构的安全性,减少了工程量,实现了良好的公共效益和经济效益。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北投集团重大项目总监、六环高线公园项目部总经理、三大文化设施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介绍,三大文化设施建设创新采用了绿色可持续技术,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保等方面实施11项创新举措,年二氧化碳减排量接近1万吨。

自2023年12月亮相以来,三大文化设施迅速融入大众文化生活。

作为“文化粮仓”的北京艺术中心,在启用后的一年内上演了300场高品质演出,开展了292场公益普及艺术活动,迎来近45万观众,让高雅艺术走向大众。在这里演出过的有国际大师捷杰耶夫、管风琴大师奥利维耶·拉特利、钢琴大师郎朗、中国杂技团、俄罗斯奥西波夫国立模范民族乐团等大师名团,举办了近300场公益活动,成为副中心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

“森林书苑”北京城市图书馆更成为首都“顶流”地标,开馆一年间创下单日访客流量超3万人次的纪录,超20%读者在馆内停留超过2.5小时。开馆首日,北京城市图书馆就足足接待了5200名访客,这一数字在随后的日子里愈创新高。开馆不到10个月,总访客量已超过377万。

最近京城最热闹的文化盛事,当属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看·见殷商”展,这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大展,338件套珍贵文物集结进京,共赴一场3500年之约,揭秘殷商文明密码。自开展之日起,每天观者如云,大排长龙。让人想起去年暑期,“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大展的盛况,为期三个多月的展览共接待参观者154万人次。去年11月底,“齐白石在北京—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特展”汇集了齐白石老人的书法、绘画、篆刻等200余件作品,同样吸引大批观众一睹大师风采……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一周年吸引参观人数超265万人次,成为名副其实连接历史与现实的“运河之舟”。

(二)

京哈高速与东六环交汇处,一座环球魔法世界早已拔地而起。从2015年开工建设到2021年9月开园,北京环球度假区在建设之初就受到海内外关注。度假区内七大景区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的同时,超过170公顷的绿地,每年水资源循环使用超27亿升,让其成为全球第一个获LEED(能源环境设计先锋)金级认证的主题公园度假区。

作为北京文旅的“新名片”,北京环球度假区凭借着强大的IP影响力,吸引全世界游客纷至沓来。以此为中心,一批主打环球主题、各具特色的精品民宿酒店应运而生,逐个建成迎客。在环球度假区周边,外溢效应带来的吃饭住宿、休闲娱乐需求大大刺激了消费环境,周边商户不断增多,文旅消费持续增长。

北京环球度假区开业三年累计推出各类常设娱乐表演超20万场,陆续推出“春日狂欢”“环球酷爽夏日”“环球中国年”等多个季节性主题活动。三年间共上演超过1万场季节性活动演出,近1800名演员累计演出超4100小时,为各类季节性活动中的大型表演和娱乐体验共设计了400余套戏服、220余款妆容、约3000个道具及10万余个表演布景。

同时,北京环球度假区不断推出美食和商品提升游客体验,累计推出了超过1800款美食、超过4000款主题商品。三把扫帚餐厅的烤鸡排骨拼盘和黄油啤酒、平先生面馆的牛肉拉面、美食广场的照烧牛肉汉堡配薯条、小黄人冰激凌、北京环球城市大道酷巧-巧克力商店和美味盛宴厨房的可口奶昔……都是游客频频打卡的人气美食。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园区高峰时入园人数达到近5万人/日。美团数据显示,截至5月1日,环球度假区票量同比增长约213%,假期首日热度位居全国景区第二。

今天的北京环球度假区如磁石般吸引消费势能,周边商户数量连年快速增长。这里不仅是游乐目的地,更形成“白天游影城、夜晚宿小镇、全天品美食”的文旅生态圈,化身京津冀消费升级新引擎。

(三)

九载光阴,副中心从一纸蓝图成长为现代化城市样板。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展的“代表作”。今年4月,随着“地下巨龙”贯通,东六环改造工程开始试运营。这条国内最长的盾构高速公路隧道,以16.3公里的长度改写城市交通版图。它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设计时速80公里,由此前的双向四车道加宽至六车道。

原东六环路是以高架桥为主的高速公路,双向四车道,高峰期间较为拥堵,改造完成后的路段将原双向四车道增加为双向六车道,车流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同时,改造还实现“城市缝合”效应,城市副中心各组团之间十余条东西向城市道路贯通,有效缓解地面道路交通压力,还让副中心与顺义、大兴等区域实现“时空折叠”。

隧道施工如同地下穿针。“地下东六环”不仅下穿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还连续下穿通燕高速、运潮减河、通胡路、京秦铁路、北京地铁6号线、广渠路、北运河、滨河路、京津公路……与12条道路、11条轨道、3条河道相交,涉及风险源共计99处,隧道最深处管片外沿距离副中心交通枢纽底部的抗拔桩只有3米。

随着东六环改造路段试运营,备受瞩目的六环高线公园也启动建设。

高线公园南北长14公里,宽300至500米,将实现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和无人驾驶游览车道四道贯通,串联起宋庄艺术创意小镇、行政办公区、运河商务区、城市绿心和文化旅游区五大功能区。公园内还布局了球类运动、极限运动、儿童拓展等200余处公共活动场地,包括国际交往、商业零售、亲子互动、文化体验等功能。未来这里将成为独具一格的“空中活力带”,让交通走廊变身生活秀场。

(四)

副中心的民生温度,在医疗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中不断升温。随着北京东直门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安贞医院等三甲医院相继落子副中心,大运河两岸已形成“市级医院集群化、基层医疗网格化”的医疗服务新格局。副中心通过引入市级优质医疗资源,新增床位已超4000张,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挂上“专家号”。

作为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国家队”,北京友谊医院相关科室经常处于“满员”状态。伴随着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项目的落地,相关状况大为改善。该项目位于通州区潞苑东路101号院,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7.4公顷,建筑规模约9万平方米,其医技综合楼主要功能包括内镜中心、核磁检查、放射科、急诊、透析中心、中心手术室等。这不仅补齐通州院区一期项目短板,更减少了患者就诊及住院时间。伴随着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运行多年,通过医联体建设、推动专家进社区,其不仅在副中心纵向生根,更辐射京津冀乃至全国患者。

北京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则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建设为引擎,将50余个国家级、市级重点专科“平移”至副中心,不断加速推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建设。

以心血管疾病诊疗为特色的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也在重塑区域专科格局。其通州院区定位为“强专科、优综合”,旨在重塑心内、心外科学科布局,建设国内一流的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承担起为城市副中心及周边地区人群提供心血管相关疑难杂症、急危重症救治,以及周边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等医疗功能。

从“看病远”到“名医在身边”,副中心医疗卫生事业的“升级密码”不仅在于硬件扩容,更在于服务提质。经过多年发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形成了依托国家创伤医学中心的急诊急救体系、围绕肿瘤专业的多学科诊疗体系、区域医养结合与医联体建设的综合性健康服务等三大体系。

这些实践,正让优质医疗资源如活水般流向基层,构筑起护佑人民健康的坚实屏障。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赵鹏、池阳

摄影:常鸣

微信编辑:詹一


作者:

副中心之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