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第二小学分校:“生活+科学”课程 让课本知识“活”起来
2025-05-27 18:4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25年4月27日,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迎来了第九届校园科技节。2016年,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承办原通州区潞州中学,将其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而今,这所学校的蜕变发展之路历经9个春夏秋冬,校园科技节也伴随一届又一届学生经历了9个年头。校园围墙之外,农贸市场里有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校园内的操场上、实验室里,学生们操控着无人机、用AI工具创制“国宝”文物……来自学校“求是”少年科学院各个研究所的师生们自豪地展示着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

“教育的温度,在于点燃学生的心火;平台的厚度,在于托举学生成长的每一份可能。”这所农村中学的干部教师在9年前郑重写下了这份初心使命,也用科学教育、科技创新点亮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之路。

魅力化学研究所学生自制护手霜
“求是”少年科学院揭牌成立

学生参加科技嘉年华体验活动

为每位学生打开科学之门

在科学教育方面,学校在发展初期就确立了“普及发展与尖优培养兼容并举”的目标,力求让每位学生爱上1至2项科技项目。如何让学生爱上科学?学校将科学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营造人人爱科学、人人讲科学、人人学科学、人人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在第九届科技节开幕式上,现场上演了马德堡半球“科学魔法秀”。将两个盆合在一起,通过燃烧消耗掉里面的空气,就形成了一个模拟真空空间。现场,9位男生分为两组上演“拔河比赛”,仍然未能分开两个盆。学生们在感受“超燃热情”的同时,热烈地讨论着现象背后蕴藏的科学奥秘。从产生问题到寻求答案,再到解决问题,科学兴趣就是在一次次追求与探索中得以激发的。

今年的科技节活动中,学校设计了AI智慧文物创制的活动项目,学生们对历史文物背景进行深入研究,运用纸壳、黏土、塑料等材料,运用AI工具进行创新制作,并通过海报进行展示。活动特别设置了投票箱,由全体师生结合设计方案、制作与工艺等进行投票,选出他们心中的“热门文物”。

为了全面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学校构建了丰富的选修、拓展课程,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创新,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实验教学方面,学校开发了“舌尖上的化学”“物里悟理”“七彩百合”等实验教学课程,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教学中,将家庭实验、数字化辅助实验等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尝试利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提升科学素养。

除此之外,学校与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合作,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举办“求是大讲堂”,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和科普动态。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海淀本部的高研实验室,走进北京科技馆、中科院实验室以及一些知名企业,近距离感受科技成果的诞生与转化。学校还开展“科学小讲师”活动,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不仅传递了科学知识,也锻炼了表达能力。

构建多学科融合课程体系

学校科学课程体系分为普适智客科技课程系列和进阶智客科技课程系列。普适智客科技课程包括科学家进校园、科技节主题制作、创客阅历、文创制作、开放性科学课程等五大类课程,其中七彩百合、大象牙膏、创意彩船、创意桥、文物拓片等多个项目都深受学生们喜爱。进阶智客科技课程包含航天科技、程序设计、A-STEM实践课程,在课程难度、科技运用等方面都更具挑战性。例如在创意桥制作中,学生们会运用到3D打印、激光切割等技术,同时采用科普剧的形式进行解说。两大系列的科技课程,既为全体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选择,也为科技特长生提供了深入钻研、拓展研究成果的平台。

秉承“唯美教育涵养人,特色创新发展人”的理念,学校在构建智客科技课程体系中注重跨学科融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运河桥”项目。该项目依托通州运河文化,结合A-STEM特色课程,将科技、物理、数学、艺术、语文、历史等学科融合,通过寻、探、建、读、画、悟等形式,让学生发现桥之美、感悟桥之思、领会桥之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学生们的自主创作,学校建立起通州区首个校园“桥文化博物馆”,成为校园里的热门打卡地。

2023年3月26日,通州区首届中小学科技嘉年华、全国第六届行知科创教育节·未来城市设计大会在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举办。活动以“未来城市之桥”为主题,收到来自全国11个省市学生关于未来城市之桥、科创作品、科幻画、科幻文学、科技教具、科技教程等六个项目的科创作品千余件。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的作品“归鸿桥”,凭借期盼两岸统一、台湾回归的巧思立意以及精巧的科技创意制作,荣获模型类科创作品特等奖。

“归鸿桥”的设计者,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学生张雨菲、邢子轩、高嘉宁表示,“我们在创作中需要多方面思考问题并且进行实验”“活动锻炼了我们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抗压能力”。活动结束后,他们还尝试策划编写关于此次创作过程的科幻小说。在学校“未来城市实验室”,测量、切割、3D打印机等工具一应俱全,学生们常常沉浸于各种题材的作品设计和制作中。

成立通州首家少年科学院

在学校浓厚的科学氛围中,不少爱好科技、热衷科学的学生脱颖而出。2024年,学校学生共有401人次在各级各类科学竞赛中获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组队参加全国力学制作大赛,获得了三连冠的殊荣;学校的FRC社团首次参加国际机器人公开赛就获得新秀全明星奖。

2024年,为了给学生开创更为广阔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空间,学校在原有科学学科和科技社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求是”少年科学院,这也是通州区首家少年科学院。“求是”少年科学院下设创芯单片机、星辰探索天文、无线电测向、模拟飞行、创新思维、航模制作、遥控飞行、启智物理、魅力化学、探索生命等10个研究所,科学院院长、各研究所所长均由学生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最早登陆南极的中国科学家张青松受聘为“求是”少年科学院名誉院长。

作为首届少年科学院院长,学生杨绮羽说:“刚升入初中时,我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喜欢天马行空地想象。我和同学们梦想着制作火箭,探索宇宙的奥秘,虽然在与老师的沟通中,我们发现许多想法存在不足,但这正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开始。我们学会了将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用科学的态度去审视和解决问题。”

学生彭御桐是创芯单片机研究所的成员,他最得意的作品是为社团成员开发制作的“远程社团签到器”。彭御桐说:“我们所做的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物化的过程,把技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少年科学院的成立,为科技特长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让他们能够把更多的想法和创意付诸实践。在校园科技节等活动中,各个研究所都会发挥所长,设置专属展台,吸引同学们竞相体验,“研究员们”成为校园里名副其实的“科技小达人”。

铺就学生未来成长之路

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的科学教育也点亮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路。学生韩冬阳如今已经是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一名大学生。“我时常想起在学校实验室埋头调试机器,备战北京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比赛的时光。”韩冬阳说,他当时设计的是一台“无限打印机”(履带式3D打印机),这项作品经历了10次迭代,最终获得了市赛一等奖,同时还获得了北京市专家委员会专项奖的殊荣。

在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还有一个“科技天团”,就是学校的FRC社团。FRC即FIRST机器人挑战赛,是一项全球高中生机器人竞赛。该项目不仅考验学生的机器人设计、编程和操控能力,还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战略思维和抗压能力,它将运动的激情与科技的严谨相结合,被誉为“科技界的奥林匹克”。作为该社团中的一员,韩冬阳经常和伙伴们泡在学校实验室,捣鼓机械设备,研究齿轮如何传动、连杆如何连接,如何做到既安全平稳又简洁高效。对于韩冬阳来说,那是一段让人热血沸腾、终生难忘的时光。

凭借中学时代奠定的坚实基础,进入大学后,韩冬阳顺理成章地成为大学科技社团的主力成员。“我接手项目的时候,可以快速上手,中学时代的每一次动手实践都为我的未来埋下了伏笔。”韩冬阳说。

9年来,从北理工附中通州校区走出来一届又一届学子,他们身上都刻上了“知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烙印,更有不少像韩冬阳一样的学生,找到了自己一生的兴趣和所长。

科技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温暖人心的力量;创新不是孤独的远行,而是携手同进的征程。新时代,学校将在“科技兴校”的道路上笃定前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科技实践的乐趣;营造人人爱科学、人人讲科学、人人学科学、人人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持续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特色项目的建设,为每个学生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民族复兴和教育强国播下创新的种子。

□文/陆旻 赵燕 韩英(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